【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荷花淀》教学偶得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语文教学长河 ;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而语文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有一些新的思考,抛砖引玉,以求指正。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思想启蒙的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理念了。《荷花淀》是高中语文课文久读不衰的传统名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许多教师从读《荷花淀》到教《荷花淀》莫不沉醉在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美妙意境中,但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偏偏遇到了新问题,许多学生提出了发人深思的“奇谈怪论” ,比如:抗战时女人责任有多大?;妇女到前线探夫行吗?;打仗真的很轻松吗?于是我就放弃教学行程,让学生针对“打仗真的很轻松吗?”进行论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在历史课上有较多的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多是概略的史实介绍和抽象数字统计。而对某一次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战争,作具体形象描写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只不过“老三篇”而已,即《荷花淀》、《百合花》、《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三篇中,《百合花》构思新颖,诗意浓郁,两个平凡朴实的人物,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读起来催人泪下而又耐人寻味。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诗意的叙写中铺叙了战争的残酷,描绘了革命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让读者直面惨谈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反映三年解放战争的一个生活小插曲,可学生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深切品味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真实内涵。《谁是最可爱的人》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同样附丽在英勇战斗和血染的风采上,松骨峰战斗中,几十名烈士的名字万古流芳,证明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一平凡的真理。《荷花淀》是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历史题材。八年抗日战争,其残酷程度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日本人的烧杀抢掠,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三光”政策,让人不寒而栗,南京大屠杀,震惊中外。可是写于一九四五年抗战刚刚胜利的《荷花淀》却偏偏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让今天的青年学生读起来,感到战争生活是那么轻松愉快,打仗也似乎成了做游戏:“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里放枪呀!” “枪声清脆,三五排枪以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在这里,穷凶恶极的日本人,“既无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同学们问:既然打日本那么容易,为什么还要打八年,还要苏联人出兵,还要美国人丢原子弹。当然,作者写一次小小的伏击战,不可能回答学生们的“奇谈怪论”,但“战争小说又非战争化的表现”(郝宇民《名作欣赏》)是否是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作者这样写是否是是真正地达到了他所说的“是一种单纯的美好极致”!作者在《黄鹂》一文中说:“我听到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评论家说:孙犁写抗日战争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既如此,《荷花淀》这篇写战争又非战争化的抗战文艺,又怎么体现“尖利的啼叫”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对于抗日战争的残酷性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近年来,民间的慰安妇索赔活动,赴日民工索赔案的胜诉,再一次表明这次战争不只是诗情画意,还有多少血泪的控诉令人痛断肝肠;日本某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警示着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历史和现实的严峻性不容我们淡忘这一次战争,如果我们青年一代还“陶醉在荷叶荷花的芳香”中,以为打日本只是“趴在那儿放枪”那么轻快,那将留下新的历史遗憾!
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思想亮点”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 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思想亮点”领悟透了,他的语文水平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可见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思想的火花照亮语文教学的长河。
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的人生才能有充实的内心,他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一般而言,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于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能力背景,教育的“创新”从何而来?我们也应当考虑一下:我们的教学有没有给学生创造“批判的环境”?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如果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论,把教师家长的话奉若金科玉律,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不疑”,会有什么结果?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教师不说,学生就更不敢说谎,久之也自然不会说,因而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想一想“文革”造成的几代人的疯狂,想一想近年伪科学的猖獗,就该知道: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为他们打好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这个任务,只有思想者才能完成。如果教师不是思想者,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的思考的意识。面对一本教参,要敢于说“不”。只有这样具备思考的教学,小学、中学、大学,这一条语文教学长河才会永远保持清澈活力。
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跟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跟着的,他的学生只会趴在地上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思想者,才能真正起到“立人”的使命呀。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170.html
-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_《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详细阅读
中王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惊讶”“又错了”“懂得了”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的重点并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是比较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
-
余秋雨《道士塔》_《道士塔》教学感言详细阅读
很久以前听说余秋雨的>写得不错,借了一本,匆匆地翻了一遍,觉得有些快乐,也有些不快 也没继续深读,还给主人了 没想到他的>竟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而我正教第三册 教学生读书可不是自己读书,那非细读不可了 可是细读之后,无端生出一些不快 不快有如下一些 一 文物外流不...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详细阅读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1...
-
新教材下的识字教学|新教材识字教学点滴谈详细阅读
中有读,读中有悟。在课堂上,识字方法不应是单调的,枯燥的。 (一)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易错的字,要先强调,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学生特容易出错的字,教师要用彩笔标出,例如:“鸟”、“太”字,教师书写的时候就要将“、”用醒目的红色标出,...
-
[《北风和小鱼》教案]《北风和小鱼》一课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号转化为图象,在他们脑海里浮现。最终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味,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启迪。新课程强调多维互动,体现对话课堂。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过程中,通过加动作、加表情的形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共同探究,真正地把感情激发了出来。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
-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_《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知规律,培养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课堂探究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溢着师生民主平等的气氛,我用生动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信任的眼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
-
【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让对话更具活力——古诗《枫桥夜泊》一课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
-
看菊花挂什么科_《看菊花》反思详细阅读
《看菊花》这一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会生字,理解生词,读好课...
-
《未来的衣服》作文|《未来的衣服》听后感详细阅读
昨天有幸参加了在海盐向阳小学举行的嘉兴市第九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语文专场,亲身体验了三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展示。展示课给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极大的帮助,因为昨天上课的三位教师所上的都是平时我们不太愿意专注的说话课和口语交际课。教师们精湛的教学功底,无不让在座的几百位教师咋舌。 给我...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了冰心对春天、对儿童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种感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紧扣一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一、在引出课文中心句: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后质疑“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