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哪里》教案|《他在哪里》教学设计及评析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他在哪里》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与生活空间”中的一课,在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并获取成功的喜悦。下面是我对本课的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教材第52~5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学会根据已有的信息,逐步缩小范围,确定物体的平面位置。
⑵渗透集合的交集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⑴体验用画图求集合的过程与方法。
⑵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根据已有信息,逐渐缩小范围,并找出符合信息条件的共同部分,确定物体平面位置。
教学难点:找出符合信息条件的共同部分,即集合交集知识。
教具准备:教材52页例题、53页“练一练”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幸运52”现在开始,请根据我的描述猜出他是谁。
“他是我国一名优秀的航天员。”
“11月12日他和同伴一起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
“他是湖北枣阳人。”
2、生各呼:“聂海胜”。
3、师:不错,他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他是我们湖北的骄傲,也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那么,你是怎样想到是他的?
4、生:老师的第一句话让我想到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人,第二句话我就可以确定是费俊龙、聂海胜中的一个,而聂海胜就是我们襄樊枣阳人,所以猜到是他。
5、师:真棒,你想的很周密,刚才大家先想到三个人进而逐渐缩小范围,确定了其中一个。今天六(3)班的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做好事的是谁呢?你能不能根据给出的信息逐步找出他在哪里吗?(板书课题:他在哪里)
〔自评〕良好的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倾向,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我用学生熟知的猜人物游戏来导入,一下子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气氛也马上活跃轻松,并同航天英雄聂海胜这个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生民族意识熏陶,从而逐步引到本课内容上来,可谓一举多得。
二、探究推理
1、(多媒体出示六(3)班坐位图)⑴号同学说:他在我的右后方。根据这个信息,你能知道他在哪个范围吗?请你用方框画出他的范围。
2、生回答并操作(多媒体闪烁并变色他的范围)。
3、⑵号同学说:“他在我的左后方。”根据这个信息,你觉得他在哪个范围?(指名回答)能说说为什么吗?(生:根据⑴号同学提供的信息我确定了一个范围,⑵号同学的信息应在⑴号的范围内找)。
4、师:不错,要找对象的范围应该同时符合⑴号和⑵号同学提供的信息。现在请你再根据⑶号和⑷号同学提供的信息找下去,看能不能找到他是谁。
5、学生思考操作后指名回答并简述寻找过程(多媒体演示)。
6、师:你们真棒,现在做好事的同学找到了,我们来奖他一颗五角星(多媒体演示在他的位置闪烁五角星)。
7、师:如果上面的问题中,⑴、⑵号同学的说法不变,而⑶号同学说“他在我的左后方。”这时还需要⑷号同学提供信息吗?做好事的又是谁呢?
8、生:不需要,因为符合⑴、⑵号同学信息同时又在⑶号同学左后方的只有一个同学了。
9、师:很好!看来大家很会推理,会根据已有的信息慢慢缩小寻找范围,将来可以做一个大侦探。(板书:根据信息缩小范围 确定位置)
〔自评〕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本环节从趣味的找人活动提出问题,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推理思维,在宽松的气氛中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并用鼓励表扬性的语言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表现出对学生的极大尊重。
三、能力拓展
1、(媒体展示练一练题和图)根据这三个信息,你能它是哪个城市吗?请你想一想,画一画或是跟同桌交流一下。
2、让学生自己思考操作后充分发表意见。
生1:我是用画方框的方法,先把三个信息提供的位置分别框起来,两从中找共同的部分,确定是兰州的。
生2:我是用画圈的方法,先圈出符合第一个信息的城市,再在这个范围内找出符合第二个信息的城市,逐步确定是兰州的。
生3:我先根据第一个信息排除了两个城市,再根据第二个信息排除了两个,这样逐步确定是兰州。
3、小结:同学做的很好,有用画方框的方法找到的,有用彩笔画圈的方法,还有用排除法的,不过大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根据信息逐渐的缩小范围,最终确定是哪个城市。
〔自评〕在前面知识基础上,本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给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获取自己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同时,我并不局限于书本上介绍的交集方法,而是发挥学生不同的个性,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认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不同的自主发展空间和自主探索机会,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2
四、游戏结束
1、老师这里有几张写有100以内数字的卡片,你能猜出是多少吗?我会根据你的回答说出“大了”或“小了”,看看你能不能在最少的次数内猜出我写的数字是多少。
2、教师指名一名学生进行游戏。
3、同桌互相玩游戏,相对用的次数少的学生获胜。
五、课外游戏活动
学生分组结合做书本第54页的游戏。
板书设计:
他在哪里
根据信息 缩小范围 确定位置
教学反思: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而言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创造的过程来形成。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并体验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轻松活跃,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本节课我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通过猜人物、找位置、找城市、猜数字这些轻松的活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环境,提供参与的机会、思考的机会、操作的机会、探索的机会,让课堂充满快乐,让学习在游戏玩乐中自主地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也向学生提供了数学不是抽象枯燥的公式定律,而是具体的生活化的数学这一重要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同时,我布置开放性的游戏作业,改变作业陈旧的书面文字模式,不仅减轻学生对作业的书写负担,也从心理上对学生是一种减压。这样做无疑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173.html
-
如何抓好课前准备_如何抓好课前预习详细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提到预习,无非也就是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查一查字典而已。其实预习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预习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去读书 ,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以前在第二课时上会下很大功夫,忽视了预习课的重要。现在我认为预习课就正如砍柴之前的磨刀功一样重...
-
语文教学评价用语_反思我的语文教学用语详细阅读
语文课堂中我却碍于脸面 , 吝惜赞扬之词 , 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 , 也只是用 “ 说得还是不错的 ”“ 对 ” 等稍微做些肯定。现在我已经知道 :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 , 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 , 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 , 这可能...
-
[如何训练语文语感]训练语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详细阅读
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2 、表情朗读,...
-
【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读后感】《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心得体会――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详细阅读
教师日记不你象我们传统意文上理解的日记,老师的日记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教学反思、听课记录等。这些本身就是对知识的积累。 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总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新鲜的、紧扣时代的信息,使教学生机盎然,...
-
绘本《爱写诗的小螃蟹》|《爱写诗的小螃蟹》课后反思详细阅读
《爱写诗的小螃蟹》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小短文,通过前后小螃蟹两次哭的不同原因,让读者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感情。 多种朗读训练穿插在教学中,有自读、男女生读、教师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比如在理解白头翁是如何喜欢小螃蟹的诗时...
-
【点面结合留住精彩公开课】留住精彩--听公开课后的反思详细阅读
求知欲强的孩子们。 二、注重朗读,感悟语言。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如在《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讲解,学有过多的咀嚼。而是通过指导学...
-
四年级语文 绿 教学反思_对自身语文的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教学领域产生了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
-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一详细阅读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
-
【学生情感评价】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详细阅读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
-
冰心《烟台的海》_《烟台的海》教学设想与反思详细阅读
教学设想: 《烟台的海》生动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课文在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且,语言文字非常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