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花朵行动是果实下一句】思维花朵 语言果实——课文对联活动案例

语文教学反思 2025-06-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该活动的策划,旨在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去解读语文,做到内外结合,活学活用(知识目标);旨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汉语表达水平(能力目标);旨在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育其对汉语的审美情感,使其自觉继承汉语文化的瑰宝(态度目标)。
[活动准备]
        这是一次课内外结合的语文主题活动。策划者事先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征询同学的意见,然后形成活动的初步方案。
        1.准备好活动相关的材料,如王尚文、叶柏青的《对韵新编》,邓洪波的《中国书院楹联》,谷向阳、何惠琴的《中国店堂对联集成》等;
        2.安排好活动组织和课务,组织方面主要确立主持人,发动班委,落实小组长,使之各负其责,课务方面要明确活动的形式、时间、场地,联络相关人员。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在创意初期就已明晰,只不过在操作过程中尚可随时调整。
        1.铺垫  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统计、搜集课文中的对偶联语;以相互传阅的方式,提供有关对联书籍,如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布置早读的形式,诵读《对韵新编》中“新编对韵”部分。
        2.激趣  教师讲述,注意悬念,学生如已熟悉,则换别的材料。(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
       (2)20世纪初,一个叫寿镜吾的私塾老先生,教授“对课”时,出“独角兽”一联,叫童子们对下联。一时间,“两头蛇”、“三脚檐”、“九头鸟”、“百足虫”,答案纷呈。老先生摇头不满。后一童子对“比目鱼”,老先生拍案叫绝。该童子就是后来的鲁迅。
      (3)1953年,钱三强率领科学家代表团出访,团中有华罗庚、赵九章(物理学家)等人,大家提议属对相娱。华罗庚拟出上联:“三强韩魏赵”,既寓历史,又扣场景,大家只觉其妙,却一时难以应对。最后华罗庚道出下联:“九章勾股弦”,将数字与物理联姻,满座喝彩。
      (4)“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联对“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1932年清华招生考试后,有人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厌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
       3.增知  教师结合故事,联系妙对,系统讲述对联常识。
          (1)字数相等。短可一两字,如“色难太容易”,长可千余字(如清末钟祖《题江津城楼联》全联1612字,为我国长联之最),但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同。
          (2)结构相应。这是对联最主要的特征,如“孙行者/祖冲之”属并列。“独角兽/比目鱼”属偏正,“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属总分。
          (3)词性相同。在上下联同一地方,不但名词、动词、形容词各各相对,而且虚词要和虚词对,甚至数词、叠词、回环等均要各依其类,方见其妙。
          (4)意境相随。上下联在内容、情调、色彩、风格诸方面要协调、有美感,如“窗外黄树叶,灯下白头人”“轻风扶细柳,淡月映梅花”,二联各具意境,但内部非常协调。
         (5)平反相对。一般而言,上联最末一字为民,下联最末一字为平,严格来说,上下联以两个字为单位平反相对出现,变通的做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从实际出发,该条可不作要求。此外还可补充交代上下联常见的关系,讲述联句的各种类型、技巧和忌讳等常识。
       4.尝试  布置课外尝试性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填空。选几副对联,在上下联相同处空去原文,要求填写,然后比较优劣,如给“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各加一动词为腰。
        (2)分类。选几副稍为陌生的对联或诗句,打乱,编号,要求学生调整配对。
         (3)列举。选几组成语,要求学生配上结构相同的成语,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12
        (4)应对。出示一上联,如“春光一缕,桃红柳绿惹人眼”,要求学生对出下联。
     5.创制  以课文为素材库,适当向课外拓展,分类或分组撰写对联。
  (1)单篇文章标题联,如“《促织》《劝学》”;
        (2)多篇文章标题串联,如“《卖油翁》《卖炭翁》二翁争做《包身工》/《白毛女》《孟姜女》两女协办《挺进报》”;
         (3)课文内容集句联,如“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课文内容概括联,如“晋公一念释秦囚/孟子三年拜君赐”;
        (4)课文标题与内容串联,如“《庄暴见孟子》,色欣欣然臣民乐/《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
  (5)课文背景联 ,如“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山残水,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梅花岭记》);
        (6)联语猜谜,制作对联,要求猜出课文篇名或作者,如“幽室安居心可喜,至亲亡故情亦悲”
(谜底:《项脊轩志》),如“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衰”(谜底:司马迁)。
    创制环节为此次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课内示范举例,学生在课外分组或分类撰写、润色,小组长整理、归类、汇总并上交。
         6.竞赛  这是应用环节,稍加拓展,亦有难度。为激发参与欲望和竞争心理,可创设对课情景,如两个平行班,分别拟出上联,并准备好下联,向对方班级征答下联,比较答案联和应征联的优劣;可布置撰写任务,如高考冲刺在即,为同学拟一副劝学联,或为班级拟一副班训联,或为学校拟一副大门联,或为学校景点拟一副楹联,或为家里拟一副春联等。课外完成,课内评比,选出优胜者。如有条件,亦可现场设擂。要求切合情境,取材现实,激发兴趣,讲究实用。
        7,评价  这是活动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环节。成果展示主要由班委、课代表和各小组长负责,成果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主持人负责,可以评出最有趣的对联故事,最优秀的尝试性作业,最工整的课文对联属对,最巧妙的征答对联等,最后由教师宣布“对联高手”名单,有条件的要汇编一份像样的活动资料。
[组织方法及活动建议]
        该主题活动课内安排三教时,第一教时为“激趣”、“增知”,以讲座形式进行;第二教时为尝试性练习讲评和课文对联的示范及任务布置;第三教时为对联活动成果的展示和评价。三教时不连排,视活动进程而定。各小组长负责督促、收集、整理,并以小组为单位把尝试性练习交给老师,把创制和参赛的对联交给班委和课代表。课代表和班委在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分类编辑,然后打印成文,在教室里展示。主持人负责设计、印制评选表,并主持评比,统计公布评选结果。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事先策划,开设讲座,落实分工,布置任务,过程调控,评价导向,课务协调,资料汇编等。
        抱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在汇编活动成果时要舍得花心思。如封面设计得漂亮一些,目录编排得巧妙一些,文面打印得清晰一些,联对的同学姓名印得醒目一些,然后协调好教务处印刷装订,两班同学人手一本。如果说此前工作为激发参与欲及竞争心的话,那么这项工作事关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尤其重要。条件允许,这项工作可鼓励学生完成,教师作指导工作。
【案例评价】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自主性的缺损,运用意识的淡薄,实践能力的低下是他们的主要问题,所以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该案例基本主体现了上述设计意图。王尚文、叶柏青教授认为,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常专注于词语指称的对象,得鱼忘筌,忽略语言本身的存在,而对联却能使我们“触摸”到它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此外,对称和谐是美的一个基本规律,对联是对称对立、和谐统一这种辩证之美的发现和结晶;与此相关,对联活动要求逻辑思维、归纳思维协同作用。周汝昌先生甚至说:“不管是谁,如果他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他必定是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扩而言之,假如我们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领略这种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忧了。”(《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可见,不少深谙此道的专家都极为推崇对联的教育价值。
        联对活动尽管教育价值巨大,但联对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是一种古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文学式样,它没有交际工具的性质,而属于一种品味和鉴赏;它不像高考作文那样属于“安身立命”之本,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化零为整、删繁就简、内外结合是整个活动的立意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究铺垫是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对联拟制的要求,主要有五条,第五条“平厌相协”就可不作要求。如活动过程的策划,从“铺垫”到“竞赛”,属于知识掌握到能力应用,训练的层级逐渐提高,也符合学习认知的规律。当然,从课程论角度而言,活动必须要全员参与,我们最初的预期是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一副对联的优劣(通过尝试性作业和评价达成),都能拟制三至五副对联(通过“创制”和“竞赛”达成),其中部分学生还受到征集、整理、编辑、展示、评价等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活动形式的制约,我们无法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完全相同的实践锻炼。从教育论角度来讲,活动必须注重过程,注重体验,不能以活动成果的完美与否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活动的教育效果。但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策划者的设想和学生的参与之间,总有一种度量的距离。个别学生由于语文水平稍差和兴趣不浓,表现不出积极的回应,这需要教师设法引导。对联的润色和汇编关系活动成果,以较好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是对成功体验的强化,尤其是对活动初尝者更是如此,因此对少数同学粗陋之作的宽容评价、及时鼓励与对全班同学对联认真的编印,从教育功能来说同样重要。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167.html

  • 什么东西吸引孩子_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的思考

    。这也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让文字有灵性   “本色”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语文如何彰显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叩击学生的语言敏感点,达成正确...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钓鱼的启示》课文]我教《钓鱼的启示》

    课正式开始了。没有课件中的图片导入,我便用语言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小猫钓鱼》给我们的启示,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在备课时,发现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对“放鱼”和“启示”这两部分提出了不少问题,我便将文中“父亲让儿子放鱼”时对话的...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小溪为什么会生病|执教《小溪生病了》课后反思

    《小溪生病了》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小溪从清到脏,在从脏到清的过程。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唱读、不顿读,训练学生能连贯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文中的一些叠词用得很有特色,如:“清清的、绿绿的”我指导学生第一个字读得短促些,紧接着读第二个字,第二个字音节可以稍延长,“的”字要...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执教是什么意思_执教《珍贵的教科书》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上完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目标 的设计上能紧扣主题,并能有效地把握住教学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体现了“长文短教,抓住重点 ,培养语感,读中悟情,渗透学法”,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积极性,思维活跃性。   这...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反思_关于识字教学的几点反思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识字教学时,教师除通过读、写等方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更要帮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乐趣。 “加减法”寻规律,识字有效率。利用学生熟悉的部首,我们可采取“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帮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内容。例如,在学了“青...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镇定的女主人原文_《镇定的女主人》教学反思

    《镇定的女主人》这课,由于课文中的故事存在一定的悬念,而要解开这个悬念,我采用了变序教学的形式。在创设了“眼镜蛇盘上脚”的情境后,引生入境,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情况紧急和女主人的镇定。尔后精读课文,体会女主人镇定的具体表现。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重点突出,易于突破难点,克服了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当学生明白...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看图说话学拼音|看图说话并输入拼音>

    教学内容:看图说话并输入拼音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打字姿势。 2、培养学生正确的的击键的方法与技巧。       3、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电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打字姿势。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运用指法。 教学设计: 二期课改后,新的语文教材在认识字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汉字的拼...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不要丢

    课改之后,语文课堂活跃了,活动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课堂变得热热闹闹。我们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可以这样理解,可以那样体会,学生的看法多了,思考多了,但热闹过后总觉得在浅层表象后少了几分积淀。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一尊铜像还是一座铜像]《一座铜像》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 【如何讲成语故事】如何进行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进行讲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仓库,对学生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进行讲成语故事的训练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注意循序渐进性   开始阶段,可以先由教师示范讲...

    发布于:2025-08-06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