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花朵行动是果实下一句】思维花朵 语言果实——课文对联活动案例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该活动的策划,旨在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去解读语文,做到内外结合,活学活用(知识目标);旨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汉语表达水平(能力目标);旨在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育其对汉语的审美情感,使其自觉继承汉语文化的瑰宝(态度目标)。
[活动准备]
这是一次课内外结合的语文主题活动。策划者事先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征询同学的意见,然后形成活动的初步方案。
1.准备好活动相关的材料,如王尚文、叶柏青的《对韵新编》,邓洪波的《中国书院楹联》,谷向阳、何惠琴的《中国店堂对联集成》等;
2.安排好活动组织和课务,组织方面主要确立主持人,发动班委,落实小组长,使之各负其责,课务方面要明确活动的形式、时间、场地,联络相关人员。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在创意初期就已明晰,只不过在操作过程中尚可随时调整。
1.铺垫 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统计、搜集课文中的对偶联语;以相互传阅的方式,提供有关对联书籍,如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布置早读的形式,诵读《对韵新编》中“新编对韵”部分。
2.激趣 教师讲述,注意悬念,学生如已熟悉,则换别的材料。(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
(2)20世纪初,一个叫寿镜吾的私塾老先生,教授“对课”时,出“独角兽”一联,叫童子们对下联。一时间,“两头蛇”、“三脚檐”、“九头鸟”、“百足虫”,答案纷呈。老先生摇头不满。后一童子对“比目鱼”,老先生拍案叫绝。该童子就是后来的鲁迅。
(3)1953年,钱三强率领科学家代表团出访,团中有华罗庚、赵九章(物理学家)等人,大家提议属对相娱。华罗庚拟出上联:“三强韩魏赵”,既寓历史,又扣场景,大家只觉其妙,却一时难以应对。最后华罗庚道出下联:“九章勾股弦”,将数字与物理联姻,满座喝彩。
(4)“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联对“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1932年清华招生考试后,有人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厌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
3.增知 教师结合故事,联系妙对,系统讲述对联常识。
(1)字数相等。短可一两字,如“色难太容易”,长可千余字(如清末钟祖《题江津城楼联》全联1612字,为我国长联之最),但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同。
(2)结构相应。这是对联最主要的特征,如“孙行者/祖冲之”属并列。“独角兽/比目鱼”属偏正,“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属总分。
(3)词性相同。在上下联同一地方,不但名词、动词、形容词各各相对,而且虚词要和虚词对,甚至数词、叠词、回环等均要各依其类,方见其妙。
(4)意境相随。上下联在内容、情调、色彩、风格诸方面要协调、有美感,如“窗外黄树叶,灯下白头人”“轻风扶细柳,淡月映梅花”,二联各具意境,但内部非常协调。
(5)平反相对。一般而言,上联最末一字为民,下联最末一字为平,严格来说,上下联以两个字为单位平反相对出现,变通的做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从实际出发,该条可不作要求。此外还可补充交代上下联常见的关系,讲述联句的各种类型、技巧和忌讳等常识。
4.尝试 布置课外尝试性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填空。选几副对联,在上下联相同处空去原文,要求填写,然后比较优劣,如给“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各加一动词为腰。
(2)分类。选几副稍为陌生的对联或诗句,打乱,编号,要求学生调整配对。
(3)列举。选几组成语,要求学生配上结构相同的成语,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12
(4)应对。出示一上联,如“春光一缕,桃红柳绿惹人眼”,要求学生对出下联。
5.创制 以课文为素材库,适当向课外拓展,分类或分组撰写对联。
(1)单篇文章标题联,如“《促织》《劝学》”;
(2)多篇文章标题串联,如“《卖油翁》《卖炭翁》二翁争做《包身工》/《白毛女》《孟姜女》两女协办《挺进报》”;
(3)课文内容集句联,如“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课文内容概括联,如“晋公一念释秦囚/孟子三年拜君赐”;
(4)课文标题与内容串联,如“《庄暴见孟子》,色欣欣然臣民乐/《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
(5)课文背景联 ,如“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山残水,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梅花岭记》);
(6)联语猜谜,制作对联,要求猜出课文篇名或作者,如“幽室安居心可喜,至亲亡故情亦悲”
(谜底:《项脊轩志》),如“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衰”(谜底:司马迁)。
创制环节为此次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课内示范举例,学生在课外分组或分类撰写、润色,小组长整理、归类、汇总并上交。
6.竞赛 这是应用环节,稍加拓展,亦有难度。为激发参与欲望和竞争心理,可创设对课情景,如两个平行班,分别拟出上联,并准备好下联,向对方班级征答下联,比较答案联和应征联的优劣;可布置撰写任务,如高考冲刺在即,为同学拟一副劝学联,或为班级拟一副班训联,或为学校拟一副大门联,或为学校景点拟一副楹联,或为家里拟一副春联等。课外完成,课内评比,选出优胜者。如有条件,亦可现场设擂。要求切合情境,取材现实,激发兴趣,讲究实用。
7,评价 这是活动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环节。成果展示主要由班委、课代表和各小组长负责,成果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主持人负责,可以评出最有趣的对联故事,最优秀的尝试性作业,最工整的课文对联属对,最巧妙的征答对联等,最后由教师宣布“对联高手”名单,有条件的要汇编一份像样的活动资料。
[组织方法及活动建议]
该主题活动课内安排三教时,第一教时为“激趣”、“增知”,以讲座形式进行;第二教时为尝试性练习讲评和课文对联的示范及任务布置;第三教时为对联活动成果的展示和评价。三教时不连排,视活动进程而定。各小组长负责督促、收集、整理,并以小组为单位把尝试性练习交给老师,把创制和参赛的对联交给班委和课代表。课代表和班委在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分类编辑,然后打印成文,在教室里展示。主持人负责设计、印制评选表,并主持评比,统计公布评选结果。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事先策划,开设讲座,落实分工,布置任务,过程调控,评价导向,课务协调,资料汇编等。
抱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在汇编活动成果时要舍得花心思。如封面设计得漂亮一些,目录编排得巧妙一些,文面打印得清晰一些,联对的同学姓名印得醒目一些,然后协调好教务处印刷装订,两班同学人手一本。如果说此前工作为激发参与欲及竞争心的话,那么这项工作事关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尤其重要。条件允许,这项工作可鼓励学生完成,教师作指导工作。
【案例评价】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自主性的缺损,运用意识的淡薄,实践能力的低下是他们的主要问题,所以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该案例基本主体现了上述设计意图。王尚文、叶柏青教授认为,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常专注于词语指称的对象,得鱼忘筌,忽略语言本身的存在,而对联却能使我们“触摸”到它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此外,对称和谐是美的一个基本规律,对联是对称对立、和谐统一这种辩证之美的发现和结晶;与此相关,对联活动要求逻辑思维、归纳思维协同作用。周汝昌先生甚至说:“不管是谁,如果他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他必定是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扩而言之,假如我们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领略这种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忧了。”(《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可见,不少深谙此道的专家都极为推崇对联的教育价值。
联对活动尽管教育价值巨大,但联对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是一种古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文学式样,它没有交际工具的性质,而属于一种品味和鉴赏;它不像高考作文那样属于“安身立命”之本,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化零为整、删繁就简、内外结合是整个活动的立意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究铺垫是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对联拟制的要求,主要有五条,第五条“平厌相协”就可不作要求。如活动过程的策划,从“铺垫”到“竞赛”,属于知识掌握到能力应用,训练的层级逐渐提高,也符合学习认知的规律。当然,从课程论角度而言,活动必须要全员参与,我们最初的预期是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一副对联的优劣(通过尝试性作业和评价达成),都能拟制三至五副对联(通过“创制”和“竞赛”达成),其中部分学生还受到征集、整理、编辑、展示、评价等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活动形式的制约,我们无法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完全相同的实践锻炼。从教育论角度来讲,活动必须注重过程,注重体验,不能以活动成果的完美与否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活动的教育效果。但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策划者的设想和学生的参与之间,总有一种度量的距离。个别学生由于语文水平稍差和兴趣不浓,表现不出积极的回应,这需要教师设法引导。对联的润色和汇编关系活动成果,以较好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是对成功体验的强化,尤其是对活动初尝者更是如此,因此对少数同学粗陋之作的宽容评价、及时鼓励与对全班同学对联认真的编印,从教育功能来说同样重要。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167.html
-
影视作品与小说的区别_让影视作品走进小说阅读的课堂详细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合理的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的欣赏结合起来,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小说是语言艺术,与电影这种视觉艺术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小说构成的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大部分小说是人...
-
【《西湖》教学设计】《西湖》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西湖》这一课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四类字与二类字各有十个,文中还有11个注拼音的字。所以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不小的障碍。为此,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文中...
-
【如何写好观察记录反思】写好反思记录适应新课程改革详细阅读
如今,新课程的实施已从实验区走向全面铺开,如何加速教师成长的专业化进程,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已是各学校刻不容缓的事情。随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与之相对应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全面推广。教师如何面对这次脱胎换骨的教学改革呢?我觉得首当其冲写好反思记录。 反...
-
[文言文《推敲》]《推敲》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
-
走进心灵深处的句子|要走进小学生的心灵深处详细阅读
刚教书时,自己总是以为小学生就是小孩子,他们只需要教育教育再教育,平时处理事情也比较武断 随着教龄的增长,越发发现自己的认识错误 一次班会课上,我心情大悦,破天荒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学生还是比较单纯与可爱的,经过几分钟的试探,一个个便敞开胸怀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概括如下:...
-
【整体怎么读】整体入手读中感悟——《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后记详细阅读
《做一片美的叶子》文质兼美,简约冼练,诗一般的语言极富启发性 这样的文章,切忌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 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在读中让学生自己驱赶悟,让诗意在诗意的课堂上生成,涌动,回荡 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实践——体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树叶,看谁能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在亲身实践中,让学生获得属...
-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飞夺泸定桥》教学片段反思详细阅读
历史背景,教师板书泸定桥 二、讲授新课 (一)通读全文弄清泸定桥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1、出示思考题。 A泸定桥架在什么地方?这是座什么样的桥? B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 2、学生自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作上记号并读一读。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略) 4、教师...
-
【记叙文作文指导教学反思】记叙文写作的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一般来说,学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
-
读了《梅花魂》的收获_疏忽的收获——《梅花魂》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今天课上,讲《梅花魂》,因为依旧是去年的老教材,因此,面对着不同的学生,仍旧讲得轻车熟路。 在进行到第二个故事的朗读理解时,我与同学们突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见课文中写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可是,我随口读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了的吗?”孩子们也仿佛承认了我的这种读法,(因为这比...
-
小学语文考试质量分析|小学语文考试质量分析详细阅读
数 到考率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待合格率 39分以下 18032 17965 99 63% 78。98 53。99% 94。65% 6 71% 0 73% (二)各板块分析 整张试卷分为识字写字、积累·阅读、语文实践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