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说课稿|一去二三里说课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3-04-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在阅读中感悟--------《一去二三里》说课
(沙坨子中心校 李树才)
一、悟透教材   把握重点  明确目标
《一去二三里》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第一篇讲读课文,是宋代理学家邵雍的一首儿童诗。这首诗文质兼美,情景交融,意蕴清远,隽永流畅。全诗仅有四句,寥寥几笔,却把充满诗情画意、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中通过对远处被薄烟笼罩下的村落、等待路人的亭台,近处灼灼应人的枝枝花朵等景物的描绘,赞美了宁静、清远、恬淡、秀美的田园风光,展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短短的四句小诗在写法上更绝妙之处是把一到十十个数字嵌入诗中,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这篇课文是学完汉语拼音后的第一篇带注音的讲读课文,该册书的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更是小学阶段的接触阅读的第一篇,此文安排在这,可谓匠心独运,理由有二:其一、刚刚学完汉语拼音,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是首要任务,这可谓承前;其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第一学段就阅读方面的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篇浅显、的儿童诗,短小,容易熟读成诵有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在学就会)在学习班中容易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后续阅读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这可谓启后。可以说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养阅读能力较好的课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会认生字,读熟课文,感悟课文,指导书写、认识8个基本笔画、加强记忆、培养写字习惯放在第二课时。
为此,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认知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语感培养目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进而体会诗的韵律美
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激发热爱自然美的情感,这也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识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感都是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认读12个生字,指导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因为小学生特别是刚上学的小学生他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我把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事先录制的平泉电视台《请您欣赏》栏目的音乐磁带及录音机,一幅挂图,生字卡片,去掉拼音的课文挂图
二、精选教法  暗含学法  突出主体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也是为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必要手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进角色,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尚未形成这一实际,在本课识字教学上我努力体现在情境中识字,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通过与生字交朋友打招呼、开火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巩固汉语拼音与识字有机的结合;在感悟课文时,我重点指导朗读,着力烘托渲染气氛,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通过配乐品读、闭眼欣赏、看画想诗、以诗作画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期收到课堂实而活、活而有序的效果123
三、巧设程序  分清轻重
这节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五个步骤,①是揭示课题,激情步入诗境。②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感知诗文。③细读课文,加强指导,体会诗意。④赏读课文,升华诗情。⑤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新课程强调“让语文被诗意朗照”,没有诗意的语文教学是苍白的、枯燥的。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不在诗意的情境中进行,就成了机械操作;语文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果不在富有诗意的心灵感动中进行,就是赤裸裸的灌输。学生、文本、课堂、教师这本身就是一首诗,所以在课一开始,我就努力营造渲染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继学习的情境,从一开始我训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思维。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闭上眼眼,认真倾听,用心去感受,我一边播放轻音乐,用富于诗意的语言去勾画富于诗意的乡村风光。相信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头脑中一定会出现一幅青山怀抱,绿树掩映,轻烟薄雾笼罩下的村庄和雄峙于山颠下的亭台,再加上朵朵山花点缀的美丽画面,这样在无声处融入真情,在有形处激活思维。此时,学生们也就迫不及待地要与文本对话,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这个环节,我首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带者拼音试着读课文,并用铅笔标出生字、画出6个整体认读音节,重点反复读生字,通过开火车形式认读生字组词;再通过自由读文的过程,抽生读课文;去掉拼音读问,这样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一方面使学生认识了生字,复习巩固了汉语拼音,读通了课文,另一方面为后面体会诗的意境美奠定基础。至此,认知目标中前2个得到落实。
三细读课文,突出朗读指导,升华诗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诗的难点。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又是表达形象的,低年级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度时情景与思维容易脱节,而一年级儿童诗的教学要彰显其语言美,音乐美,绘画美,不求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只要体会诗的意境,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即可,所以我在此环节重点下好3盘棋,即:
一读明诗意,巧在一个导字上,追问;读完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诗中先后写了那些景物,用自己话试着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以上问题通过读想议予解决
再读看景物,突出一个美字,因为这首儿童诗描绘的是田园春光和农民盛景,诗句自然流畅,意境清远,所以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说出那些景物的同时,师相机说明烟村、家、亭台、花这些景物的关系,那就是峙于山巅之上的亭台为烟雾缭绕下宁静淡雅的山村添几分盛景,增几分庄重,而坐落在山坳中的小山村在烂漫山花的映衬下,又增几分春色,进而通过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在轻重缓急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富于感染力的表情中,把学生带入1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中,染货通过听诗想象画面、看画面想诗、配乐闭眼欣赏等方式,使学生确实体会到诗的优美意境,到此时放手让学生充分读,读出诗情,读出诗意,读出韵味,当然看到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的时候,说明学生已经进入角色,紧接着问学生美不美美好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吧,可以美美的读、可以加上动作表演读、还可以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更可以用画笔把你心中的美景画下来,在富有个性化的阅读和学生的二度创作中一方面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主体精神得到彰显,创新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气愤烘托渲染中、在情境创设中、在朗读感悟中,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难点突破了。123
四、熟读成诵
由于学生已经体会诗意,并且读得相当熟再加之本诗短小,几乎是由有顺序的数字串联而成,所以对于背诵已经水到渠成。这样,第三个认知目标也得到落实。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403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