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3_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3》的教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3-02-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提到识字,我们往往把目标仅仅定位于学会多少汉字,认识多少汉字。也就是说,将语文视为纯工具性学科进行教学。那么,其过程往往是单向灌输式的。一堂课下来,学生也许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会或认识几个汉字,但是,缺乏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没有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单调苍白的课堂,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法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更无从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也就很难跨进语文的大门。《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的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决定足以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方向。在《识字3》的教学中,这一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体现于教学目标。本课是识字课,但教师并未将教学目标简单地定位于识写几个汉字。本教时的教学目标是读准词语,读好韵文;借助图画,理解词语;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公园的美丽及小朋友游玩的欢乐,从而体味生活的乐趣;会写“水”和“木”。应该说,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体现于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处处都闪现着教师以人为本的思想:1、相关情境的创设。新课伊始,高老师带大家唱唱《郊游》歌;课中,又让学生看看情境图和有关录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2、民主氛围的营造。儿童化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一起唱歌,做学生朋友倾听其朗读……无不体现了教师民主平等的意识。 3、选择性的学习策略。“选你最喜欢的词语(词串)读读”,“找一个最要好的朋友读读,听听他(她)的意见”,学习内容、学习伙伴的可选择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二、版块化识字内容与模块式教学过程相统一苏教版课文中的“识字”是以韵文或押韵合辙的词串形式出现的。每课“识字”,一般都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且词与词之间留有间歇,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想象进行补充和扩展的“版块”。高老师执教的第一册《识字3》内容如下:公园    绿树    红花  小桥    流水    宝塔转椅    火车    山洞滑梯    荡船    木马这是一组以“公园”为中心的词串,前两行(除“公园”一词以外)写景,后两行介绍游乐项目。这样一来,通篇就成了在“公园”这一大概念统辖下,由若干概念整合而成的“模块”。基于这一特色,高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模块式”结构:一、情境导入;二、指导朗读;三、指导书写。简单明了,便于操作。1、情境导入。一开始,活泼的音乐,配套的情境图,教师辅之以愉悦的表情,简洁明快而富有感召力的话语,一下就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这样,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2、指导朗读。首先,分行指导朗读、感悟。这一环节,基本上按照“教师稍作提示——指名朗读——师生评读”这一步骤进行。教师的角色意识非常到位,始终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高老师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配以情境图、录像,用带有激励性的、积极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形,直至读出情。其次,“串”变成“篇”的朗读。让学生自读,再读给最要好的小伙伴听听而后再互相评评。学生在朗读、倾听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画面,而是连续的电影。这样,学生脑中的知识是模块的积累,在今后的运用中,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可以调动的网络,能够激活、选择、匹配、重组。3、指导书写。从学生读帖——教师范写——学生临写,实实在在。在此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姿势不对不动笔”的习惯。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就“读”和“写”二字,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认认真真地写。这样,简化了头绪,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轻装上阵。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呼唤弹性设计,而本节课所呈现的“模块式”不失为是一种可取的方式。三、教学生字与培养语感相结合。培养语感,似乎是阅读课所特有的任务,与“识字”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往往忽视了识字教学中的朗读,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方面,以读求悟,边读边想。高老师一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即“过电影”。这样,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词语的留白处发挥想像,扩展情境,使课文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因此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凭借课文语言自由想像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一定层次:一读词语,联想对应事物;二读词串,想像特写画面;三读韵文,想像完整场景。在一遍遍朗读中,在一次次联想、想像的过程中,学生由见到单个独立事物,到进入立体的、鲜活的、动态的情境,既获得了审美体验又得到了语感的培养。另一方面,以读见悟,读出感受。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再加上自己具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学生读书就具备了一定的情感氛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以及获得的审美体验。学生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公园形象、表达赞颂之情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感得以培养的过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好第二行词串中的“宝塔”时,先指名一位学生朗读,然后作了这样的引导:“他读的宝塔可真高。谁还能比他读得更高?”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高”,一个比一个读得有味道。在朗读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同样得到了培养。四、积累与运用相结合。学文后,让学生去游公园,然后画画公园,再写写公园,促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活用所学的词语,使积累与运用得到有机结合。报慈小学研究的课题——日记画的可喜收获,朱永新市长成功的教子经验,足以说明及早读写之重要。 另:改进意见1、诵读整篇韵文时,最好配上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课堂达到最高潮。
2、在多媒体播放有关游乐情景时,最好适时引导学生读好词语,词串。这样,可将课件与识字结合得更为紧密,使课件得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2140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