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实录及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2-12-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新教材语文第二册单元二第7课是《棉鞋里的阳光》,课文描写了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举动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灵,小峰学着妈妈的样子也去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小峰母子的孝心也随阳光温暖着奶奶的心。文章通过对话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
  在教学时,我抓住对话进行朗读感悟,可就在对话朗读中生成了一个问题,是我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长句──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学生在朗读时出现这样的读法: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分析原因有两个,首先第一个是学生对标点符号还没有较好的认识,尤其是引号的意义。第二个原因是语文书上正好在“小峰问”后面出现了换行。而第二个原因我分析可能是主要原因。
【教学片段】
  在电视上投影出书上句子: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小朋友,句子中是谁在说话呀?
  生:是小峰。小峰在跟妈妈说话。
  师:那小峰对妈妈说了什么话?句子中找找。
  生1:小峰说:“妈妈,奶奶的棉被没湿,干吗要晒呢?”
  生2:小峰说:“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我做妈妈,你做小峰,我们来表演好吗?谁来?
  请几个学生和老师合作表演。发现在说话中有学生说:“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有学生说:“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你能再看看书上句子,划划小峰说的话吗?
  学生划好了,师巡视一圈,大部分学生能划正确。但也有学生把“妈妈”也划进去了。
  师:读读小峰说的话。
  生读: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一种)
  生读: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又一种)
  师:咦,出现问题了!小朋友,再看看句子,你有什么发现?谁读得对?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发现。
  师:小朋友,妈妈是在“引号里”还是“引号外面”?
  生:外面。  师:所以引号里才是小峰说的话。我们配合一起再读读。
  师读引号外的话:小峰问妈妈。生读:“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小峰问妈妈”应连起来读。
【课后反思】
  因为是课前所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的东西,所以在处理时没有能好好地想想,处理得比较困难,最后几乎是老师没有办法了就代替学生回答了。而且课后仍有不少学生读错。
  问题一:学生虽已经初步认识了引号,但对引号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也缺少类似的训练,我一味地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标点发现正确朗读的方法,走入了一个误区,其实也是对学生实际水平没有准确的估量。
  问题二:其实通过标点发现问题不是不行,但我缺少必要的铺垫,比如我如果在发现问题后给学生两个句子:
  ① 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② 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12
  然后让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发现标点符号使用的神奇之处,就能更好地把握朗读技巧,正确朗读了。
  所以也正是我处理问题的草率和匆忙导致了失败。我想,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地对待课堂上所生成的问题,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感于心灵 源于生活──《棉鞋里的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背景】
  初读《棉鞋里的阳光》(人教课标致版第二册),就有一股暖流涌动:一位妈妈给婆婆晒棉被,这贤淑的举动濡染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马上用自己稚嫩的手给奶奶晒棉鞋。一件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文章却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用心去感受这份阳光般的温馨呢?
【教学片断】
  正指导学生正确地通读了全文,准备理解课文与有感情朗读并进指导时,我突然想起了一则与课文内容非常相似的公益广告:《爱的传递》。广告画面十分感人:一位妈妈暂停了给孩子讲《小鸭子的故事》,打来一盆热水给她的妈妈洗脚。好奇的孩子打开门缝看到了这一幕──等妈妈回到房间,正纳闷孩子哪儿去了。一回头,却发现孩子正憋足了劲,为她端来了一盆洗脚水(冷水),而孩子带笑的脸上、身后的地上,全是飞溅的水珠。妈妈笑了──最后,孩子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话:妈妈,我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字幕出现:爱是需要传递的。)
  (要不要给孩子们讲这个生动的广告呢?会耽误上课吗?一瞬间,我有点犹豫,但还是不忍放弃广告与课文的那种相似。)
  师:在少儿频道有一则广告,每次动画片结束后都会播放:一位妈妈打来了热水给她的妈妈洗脚……
  生(争着):我知道!我知道!……
  (看着他们迫不及待的样子,我示意其中的一个孩子接下去讲。期间,不时有孩子跟进去一起讲述广告内容。而到最后,“妈妈,我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这句话,大家是一齐说出来的。)
  (孩子们的印象是多么深刻啊!感谢你,少儿频道。你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唯美的视觉享受,更给孩子们播下了爱的心灵种子。领会了它,理解课文又有何难?)
  师:你们讲得真是太棒了!还记得广告最后的一句话吗?
  生:爱是需要传递的。
  师:在广告中,你发现了哪些爱?
  生:妈妈给老奶奶洗脚。
  生:妈妈给孩子讲故事。
  生:孩子给妈妈打水。
  生:孩子给妈妈讲故事。
  ……
  (我欣喜于孩子们的感受力。)
  师:你发现孩子的爱是怎么来的吗?
  生(争着):他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师:你们真是聪明!这就是:爱的传递。
  师:你能仔细地读读课文《棉鞋里的阳光》,找出这样的爱吗?
  ……
  (孩子们的领会又快又好。)

教学反思
  1、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2、一年级孩子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已有的生活感受。这则广告,是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活教材。通过天天看动画片的接触,孩子们已通过多种感官生动地领会了它,变成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课堂上,从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讲述到最后异口同声地讲完《爱的传递》,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因此,放手让孩子讲述生活感受,运用这种体会,引导学生把它迁移到对课文的学习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感到庆幸。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1922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