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2-12-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熟悉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我在执教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3课《邓小平爷爷植树》时,其中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一 歌曲引入,了解人物,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出示课件、图片资料,师生共同介绍交流)
2、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3、出示课件(图片):一棵苍翠茁壮的柏树。 让学生观察这是一棵怎样的柏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小平树”, 你有哪些问题要问问这棵柏树?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把问题归归类,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并强调学生能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问什么就交流什么,看看哪个小组的问题解决得好。),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
    教学片断一:这棵柏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一个学生说: “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了,是‘1985年的植树节,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老师紧追不放:“课文中还有些地方没有明确告诉你时间,但我们也可以知道植树的时间。会读书的小朋友就能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一个学生说:“在邓爷爷81岁的时候种下的。‘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还有的说“已经很久了,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
教学片断二: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种这棵柏树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的学生说:“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然不休息。邓爷爷是个爱劳动的人呢。”老师不断引导,就在这句话里,你通过那些地方还看到了邓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才能成为聪明的人。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又热烈起来,生:邓小平爷爷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他已经很累了,别人叫他休息,他还不肯休息。邓小平爷爷不三心二意,做事做到底。一个学生说:“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柏树苗像他的宝贝一样,他很爱护小树苗。生:邓爷爷是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再种的,他很认真。还有的说:“邓爷爷植树的时候很仔细。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 ’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以上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1234
当然,学生问题的提出,并不都是精华,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就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就会呈现出合作、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的开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这样的课堂才会异彩纷呈。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2.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介绍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
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况且课文篇幅又是那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大部分学生要一跳才能读上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按照惯例,我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得词,向家长了解邓小平爷爷。
一、     了解邓小平爷爷和质疑问难。
课堂上利用植树节导入之后,我先让学生介绍了解到的邓小平爷爷。看来孩子们回去认真预习了,有几个孩子说的很好,比如邓小平的家境,有几个兄弟姐妹,还有他曾是国家的主席等,我顺势问他怎么知道的,孩子告诉我上网查的,于是引导他们上网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然后,老师根据搜集的邓小平各个年代的有关图片介绍对邓小平爷爷做简单介绍。但是我心里还是没底,直嘀咕:讲得那么用劲,不知道学生能听进几成呢?与其我唱独角戏,还不如听听学生的心声,于是,我笑容可掬地问:“小朋友,昨天有没有读课文呀?”“有”嗬,响声震天,真的假的啊?我又问:“那么你读了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下子学生来劲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1234
   生:邓爷爷种树时,看到小树苗移入坑中,觉得不正,把小树苗扶正才满意。 
   生:什么叫高龄?
   生:邓小平爷爷那么大了,还去种树。
   生:邓小平爷爷为了有更多的树长大,所以他要植树。
   生:什么叫兴致勃勃?
   生:什么叫万里无云,春风拂面?
   生:什么叫引人注目?
   生:什么叫人群?
   生:什么是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生:邓小平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老师,我不懂。
     二、首先是对字词的学习。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识字教学是重点。由于现在的孩子认字比较多,所以老师不必一一教。孩子读课文划出生字后,采取同桌两人合作学习的方法,同桌互查互教。然后是老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我分层次出示生字,首先带拼音的字词,指名小老师领读,然后是去掉拼音读字词,第三不是单独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独到的记字方法,有的这样记“扶”:一个男士扶着夫人。比较已和己,龄与年龄有关等。最后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这样生字反复与孩子见面,印象自然就深了。
三、在阅读理解环节,以读带讲,抓住重点段2、3段,让孩子在书上圈圈画画,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孩子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感悟朗读,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像《邓小平爷爷植树》所蕴含的道理确实对于现在学生是很难感悟的。但他们能从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实际行动中,有所感动,有所体会,这已经很不简单了。
不足之处:尽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发表见解感悟,但生生之间的互动表现的不够突出,应多放手让孩子行动起来,互相评价,也有助于对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

《邓小平爷爷植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2、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春天来了,柳树醒了,桃花红了。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呀?
生:3月12日
师:1985年的3月12日呀,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邓小平爷爷植树
   板书:邓小平爷爷植树
生个别读课题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植树)
生:都有“木”字旁
师:换一个词语来说“植树”
生:种树、载树
师:我们来看课文里是怎样来讲邓爷爷植树的故事的?打开课本
二、朗读
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重的字、词
师: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把我读得重的词语找出来。
师:请同学说说
生:…  …
师:拿出笔,我再把这些重点词语说一遍,用符号把它们划一划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刚才划出的重点词语
师:读好的同学看字表圈生字,圈到哪个字大声地读
请同学领读生字,请一位全部读,再分别请同学来领读后鼻音、前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字。
三、细读1234
师:同学们在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想好了进行4人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小组汇报:请小组长来汇报一下讨论的情况
请5位同学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尤其要听重点词语
5人小组找伙伴来朗读课文,要求是有男有女,请合作得最好的一组上台读

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这堂课和上次的研究课有很大的差别。上节课主要是“以读代讲”,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范读——抓住重点词语自由读——根据问题自由读——讨论问题——初步解决问题——个别读”,需要老师更高的引导、调控能力,这就暴露了我很多方面所存在的欠缺。
这堂课,我是听了师傅的课再进行设计的。相同的环节,在师傅的课堂上就很顺利,学生很会听,会讲,显得很出彩,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而在我的课堂上,就行不通了。首先,是归咎于我的教师基本功扎实,范读不到位。范读了课文,学生还是没有听出这些重点词语。此外,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因此还说明了平时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够,学生的语感特别要*平时训练的。
其次,我的引导语言和评价语言平乏,对学生评价没有及时、到位。例如在学生回答“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很好到反馈,对一些学生好的发言不能加以点拨,既而引导学生说出更好的回答。在学生朗读上,还是没有确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其实,这和我对课文的语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然后,上课的心理素质还不行。有老师在后面听课了,我就会感到紧张。总要注意下后面的老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也就影响了对课堂中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处理。
此外,我觉得这堂课的课堂常规也没有上次好。说明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常规的训练。
对于教学设计中的这一环节,“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以及后来的“小组讨论”,我在组内评课前疑惑挺大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出现这一环节,对他们的要求会不会太高,孩子能不能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文章的意义,会不会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效果好不好。若是可以有这样的要求,那这一环节是不是放在第二课时,学生已经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在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
可经过了组内的集体评课,我知道了这一环节确实设计得不恰当。这样的提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不科学,显得毫无意义。而且,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偏离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可谓得不偿失。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1904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