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_五年级s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1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写连续观察日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上册第52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次习作是要求学生学写连续观察日记。要学会连续观察事物,能用日记的格式和要求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的新发现,几则日记之间内容要衔接,事情要完整。文章要做到句子通顺,语言生动,没有错别字。通过本次习作,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和认真持久地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人、对事、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兴趣和理解。
五年级的学生多数已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能够把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日记的形式如实地记录下来,但写连续观察日记还是初次接触。学生通过这个“百花园”的“阅读平台”《螳螂的启示》,已经认识了这种应用文。在开学伊始,就布置学生确定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并作好记录。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很感兴趣,因而为本次习作积累了素材,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学会连续观察事物,能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2、了解连续观察日记的写法,写出连续观察日记。
3、形成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四、教学准备
1、确定观察对象,布置学生连续观察。(开学初就进行布置)
2、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谈谈最近的新发现,并说说是怎么发现的。
(总结:观察的“好帮手”: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双手、大脑)
2、引导回顾《螳螂的启示》,明确在写法上的特点。
3、师小结。
(1)如实记录。
(2)不必每天记录,写作时间、日记的篇数随所记的事情的情况而定。
(3)不仅记录自己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还要写下自己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4)几则日记之间衔接要紧密,显示出观察的连续性和事情的完整性
4、揭示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练习写连续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采用复习法引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连续观察日记在写法上的特点,而且要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力求做到观察仔细,如实记录,为完成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审题
1、指名朗读题目要求,看看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2、默读题目,画一画:你还知道了什么?
(1)写作的内容:种植花草果木、饲养小动物、观察气候变化、做科学小实验等。
(2)要记录事物变化的情况。
三、研读“习作讨论平台”内容
1、默读“讨论平台”的内容,交流读后所得。
2、小结。(板书)
(1)写出所见所感。
(2)几则日记之间内容要衔接,事情要完整。
【设计意图】:研读“习作讨论平台”,使学生明确了具体的习作要求,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从而顺利进入写作情境。
四、习作指导
1、拿出自己的连续观察记录,先回顾一下,你对哪种事物在什么时间进行了连续观察?重点观察到了它的哪些变化?
2、展示观察记录,师生评议。
3、统计:哪些同学记录的是事物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哪些同学记录的是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12345678
4、师小结。
变化比较明显的事物适于记录它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变化时间相对长一些的事物,适于记录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
5、强化习作要求。
写出所见所感;几则日记之间内容要衔接,事情要完整。
6、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在习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包括观察日记的写法、格式等方面内容)
7、试着口头练习说一则日记。先自由练说,同桌互说,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应用观察记录进行习作。在训练说话的过程中,充分采用个人练习说、小组互说、全班交流等形式,以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热烈交谈、积极讨论的氛围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五、学生试写一则。
六、当堂讲评、修改典型习作。
1、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评议。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共同修改。教师对好的习作给予肯定。
2、师提出修改的要求,学生自行修改。
是否写出了所观察事物的特点及自己的感受和启示;是否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句子是否通顺;能否正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习作内容更为生动;有无错别字。
3、展示读改后习作。
【设计意图】:重视习作后的交流、修改、展示,引导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七、布置作业:写连续观察日记。(几则日记之间内容要注意衔接、完整。)
【整体设计意图】:本节习作指导课,我采用了“学、说、写、评”四步法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作好观察记录,积累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复习阅读平台中的《螳螂的启示》,让学生又进一步明确了连续观察日记在写法上的特点。然后通过指导审题和研读“习作讨论平台”,使学生明确了具体的习作要求,为进行习作作好了铺垫。在进行习作时,先说后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写作兴趣。习作完成后,学生交流习作,一方面让他们体验写作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另一方面,让“耳朵”做老师,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自己会分析、会修改习作的能力。
通过本次习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生活的美好,知道习作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养成爱观察、爱发现的好习惯。
【评析】:鲍老师的这节习作课,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多方面考虑,确定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习作指导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会写,乐写,在本节课教学中,鲍老师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教学中注重习作兴趣的培养,开始教师从学生的发现入手,让学生自由表达,给学生写作奠定了基础。引导回顾《螳螂的启示》,明确在写法上的特点,让学生习作有章可循,语言材料和写作方法上有了方向。
2、新课内容从写作要求入手,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样写,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内容。由于本次写的日记和以往不同,是几篇连续的日记,教者通过让学生研讨得出注意之处:
(1)写出所见所感。
(2)几则日记之间内容要衔接,事情要完整。12345678
3、习作指导是本节课的重点,鲍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日记交流,这既是范文,又是新日记的起点,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别具匠心。让学生试着口头练习说一则日记。先自由练说,同桌互说,再小组交流。通过学生交流,就降低了写日记的难度。在交流中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了进步。
4、由于日记较短小,教者采用当堂讲评的方法,既检验了学生的写作成果,同时由进一步夯实本课的教学重点,再加上老师富有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有成就感,利于以后的学习。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第三实验小学
“学写连续观察日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设计:潘丽娜 评析:刘玉梅
一.教学内容: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百花园二中的习作(52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单元以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仔细观察,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为专题,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富含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世界。因此,本次习作应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能进行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并通过指导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较高水平的观察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本次习作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器官去感知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从而激发智慧与思维的火花。
三.教学目标
1、能写出多篇观察日记,并能够记录详细,了解豆芽的变化规律。
2、发展锻炼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写作能力。
3、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对生活的兴趣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学具:课前预习书中的范文;每人一个器皿,泡过两天的黄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日记——《螳螂的启示》,谁能说说:它和我们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
(教师准确地下以定义,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以便为后面的学习及写作奠定基础。)
二、写出第一篇观察日记:
1、同学们,现在小黄豆就在你的手中,请你也把自己发现的记录下来吧。(学生写观察日记)
(根椐田玉博士所提出的感知训练,这一环节属于前测阶段,在此发现现问题,再加以训练)
2、再读《螳螂的启示》,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对比自己的日记,说说你的体会。
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细致。
3、请同学们再审视自己的作文,加以修改,尽量做到观察细致入微。再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三、小结:
同学们,在刚才的过程中,你们都表现出色。是否这样,就达到了写观察日记的要求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在前测过后,加以简单的训练,因为时间与课时的安排,所以将更多的感知训练安排在下一课时)12345678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经过了两天,你们的小豆芽一定又有了新的变化,今天
我们就再次与它们相约,为它们写下第二篇观察日记。
二、学会多种感官观察与表达: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写观察日记一定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观察还要全面,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
看:眼睛看到什么﹖听:耳朵听到什么﹖触:手可以摸到什么?
嗅:鼻子可以闻到什么?味:舌头是否可以尝到什么?
另外,大家还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大脑里想到什么﹖ 心中感受到了什么?
(针对前测中出现的“写不具体”的问题,教师加以训练,引导要会从多个方面来观察。)
结合学生的习作片段,引导如何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描写,使内容丰富具体。在感知过程中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2、再写第二篇观察日记。
3、任意选取同学的习作,朗读修改,互相交流。
(在训练完成后,开始进入后测阶段,即再次的写作检验训练是否达到目的)
4、说说通过这次写观察日记,你有什么收获?
(后测之后,进入评价阶段。跳出认知看认知,请学生在感知之外,说说自己所认知到的)
5、师总结:能够做到细致入微,并能从多方面对观察对象加以感知,并记录下来,再辅以自己的体会,就可以形成一篇优秀的观察日记了。
三、布置作业,完成观察日记
之前我们说过了,这次我们要完成的是连续观察日记,所以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关注你们的小豆芽,并运用我们已学到的观察方法,写出一组优秀的观察日记。
[整体设计意图]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而田玉博士所提出的感知训练则为孩子们作出了实用且精彩的指引。因此,在此次观察日记的教学中,我遵循着这样的程序进行连续观察日记的写作指导,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获益非浅。
[评析]
一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潘老师的这节作文教学让我们最感动的是她努力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整个教学体现如下特点:
一、以“范例”为线,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对比
本次习作是“学些连续观察日记”,潘老师紧紧抓住了“观察”这一核心,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新课伊始,便直入主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日记书写模式,“对比观察”文本范例《螳螂的启示》,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为后续的写作做好铺垫。
二、以“黄豆”为媒,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泡过两天的黄豆”——是潘老师为学生选择的观察的事物。很普通、很平凡,被学生常常忽略掉的小事物其实正是观察写作的最好“道具”,通过一系列的连续观察活动,通过几篇连续观察日记的写作,学生从小小的黄豆中体验到了生命成长的历程,使学生明白了只要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文章,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对事物、对生活的兴趣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三、以“训练”为核,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基本功。如何让学生“会观察”,“能观察得全面具体”,特别是把观察到的能有选择、有趣味、生动地写下来,绝非一日之功!潘老师在教学中借鉴了田玉博士的“全方位感知训练”,让学生充分运用口、耳、眼、鼻、手这五种感官,分别从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这五个角度去观察小黄豆的变化,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依,他们在老师的训练、指引下,学会了观察的方法,使自己的观察更趋于全面性、完整性,有了充分的感知、全面的观察,写作已不再是难事。12345678
“示儿”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下册第 108 页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
教者评价正确与否。
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特殊的诗,描写的是陆游临死时瞬间的感受,流露的其实是作者一生情感的积淀,可谓一首诗,一个人。用当时的情景再现,学生的猜测开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调。
二、自主学习
(一)文识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XX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怀”,陆游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的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12345678
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句读(多媒体课件)
祭( )乃(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
遵循老师的读法,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
4、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三)释义:
粗通诗意:
1、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2、教者引导释义第一句(多媒体课件)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参考书自主完成释义,教师纠错。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释义第一句,然后学生遵循教师的方法,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三、合作探究
1、细品诗意
了解了诗意,那么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教者指导,参与其中。
2、组织全班交流。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
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
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
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设计意图:出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却拥有共同主题的诗句,师生引读,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
d、激情引读。指导朗读: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他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读一读。(师读前部分,生接读后面诗句)12345678
(2)三、四句诗文表达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了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3、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
(板书:忠)诗人胡应麟曾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这二十八字。)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的背诵一遍。
设计意图:当阅读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目光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强烈地想去追究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更丰富的内容,新的阅读期待由此产生。在阅读过程能随陆游的悲而悲,随陆游的盼而盼,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进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达到诵读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我们里看一下他的另外两首爱国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出示这两首诗并出示部分注释,引导进一步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
你读,你看,无论哪一篇作品里都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以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
穿越时间,踌越空间,如果陆游泉下有知,看到今天如此团结和谐的国家,他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了。此时的陆游一定想说点什么,同学们能用你最美的语言,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学写诗歌)替陆游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巧妙地引用一些相关诗词作为补充。这样,课内的知识就和课外的知识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结构。这无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做法同时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向纵深处挖掘课文的内涵。
五、总结全文
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地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有如此诗歌,必有如此诗人。结尾处,再赞诗人,再读诗歌,诗人合一,与开篇照应,余音袅袅。
六、课后作业:会默写《示儿》,收集有关爱国的诗歌。
设计意图:让爱国情感在孩子们的心中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示儿 悲 忠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12345678
【整体设计意图】:
1、以读代讲,追求润物无声。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紧紧抓住“悲”和“盼”,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教师引读,熟读成诵等形式,体会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情感,促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升华。
2、加强诵读指导,追求多元共振。
对《示儿》这样的诗,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因而也会有不同的诵读,所以在诵读指导上我将尽量追求多元化,反复引读加强记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感悟又会有其共同的基础和共同的倾向,因此就有了共振形成的可能性。我们追求这样的共振。
3、拓展延伸,追求情感升华。
古诗以凝练的语言叙事、写景、抒情、构境,因其凝练而形成了许多极富美学张力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是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的。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为补充材料。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另外,尽量把诗意的解释进行淡化处理,而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直接的对话。
评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堪称是爱国诗篇的代表作。教者能够准确把握诗的爱国情感,整个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情”为主线,将诗人的爱国情怀品味的淋漓尽致。
首先,开课的导入,以猜测一个生命将息的老人临终的遗嘱内容为线索,使学生初步体会了诗人临终前心中没有家事唯有国事的情怀,为体会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接着,紧扣“悲”字,让学生去体会诗人临终前无限的心事和不了的情结。这既是对诗句理解的过程,对语言魅力品析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学生在学诗,在学语言,也是在领悟情感。同时教者设计的几处感情引读,感情朗读也很到位,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来体会诗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情感。对于诗人的情感学生不是听来的、不是看到的,而是在教者精心设计的环节中用心感受的,真可谓水到渠成,如泉眼无声惜细流般的明澈汩汩涌流。
最后,教者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为补充材料。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实为教者的聪明之举,使爱国的情感得到升华,此时“情”已不仅仅局限于《示儿》这一首诗,“情”满于课堂,“情”满于语文,“情”满于悠悠历史……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龙港区双树实验学校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4250.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