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4单元导学案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故事《自相矛盾》,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故事包含的意思。
【课前预习】
一、读三个成语故事,完成下列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画出生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
(1)抄写文中生字新词,并给生字注音。[例:楚(chǔ)国]  
难读的词语:                                                    
难写的词语:                                                    
(温馨提示:文中田字格中的生字不仅要会读,还要求会写,文中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要求会写,所要找的词基本是这两类生字组成的词。)
(2)重点词语我理解。(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
3、查资料,了解三个成语的出处及含义。并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写一写。
《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成语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写一写。
《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学习建议: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紧扣文章的中心,语言要精炼,内容要具体。)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难读难写的词,并选派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小组互读课文,检查读书,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全班听。
【质疑探究】
1、再读故事《自相矛盾》,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这个楚国人是如何为自己的“矛”和“盾”做广告的?什么是“夸口”?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楚国人“夸口”的地方?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夸口”的感觉吗?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产生什么情况呢?围观者说这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呢,试着读读。
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5、读了这个故事,你又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温馨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的内容要与故事的中心相符,不可泛泛而谈。)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
【当堂检测】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划“     ”。
张牙舞爪(zhǎo zhuǎ)   唬人(hū hǔ)    俸禄(lù nù)
霎时间(shà chà)  戳穿(chuō  chōu)   腮帮(sāi sī)
2、比一比,再组词。
卖(        )   壁(        )   矛(        )   已(        )
买(        )   碧(        )   予(        )   己(        )
(学习建议:形近字组词,要多注意观察区分不同点,也可查字典解决)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辞(        )    坚固(         )   滥竽充数(             )
锐利(        )  霎时间(         )   张口结舌(             )
【预习作业】
1、继续熟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边读边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文中标注,如遇较难理解的地方可在旁边打上问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查成语字典,理解成语中重点字的意思,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3、学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4、尝试背诵《画龙点睛》。
5、了解《滥竽充数》两种比喻意,并会用这两种意思造句。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写:吴慧      审阅:胡恒香  
成语故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背诵《画龙点睛》。
2、学习故事《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包含的意思。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预习反馈】
1、通过查字典预习,我理解了“滥”的意思是                      
          ,“竽”的意思是                     ,本课中“滥竽”的意思是                           ,“睛”的意思是                  。
   (方法小贴士:理解词语可以先理解重点字进而再理解这个词。)
2、大组交流预习时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
【合作探究】
一、读《滥竽充数》,说说齐宣王和齐泯王喜欢吹竽的不同之处,在书中画下来。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1)注意加点词“总是”,出示一组句子,读一读。
(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突出“总是”的重要性,用“总是”说一句话。)
(2)南郭先生如何表现的?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怎样的语气?试着读读看。
2、“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体会关联词“不要……而要……”的选择关系,并练习造句。练读。
3、南郭先生从“混”到“逃”的经历,给你什么启示?
4、“滥竽充数”有两种比喻意,你能分别用这两种比喻意造句吗?
(温馨提示:有的成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不同的意思,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
二、读《画龙点睛》,比较点睛前后龙的不同形态,划出有关句子。
1、品读点睛前后龙变化的句子,体会张僧繇点睛之笔的神奇。指导朗读。
2、想像、讨论“游客看到点睛之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什么?”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故事《画龙点睛》。
三、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说说成语的含义。
【当堂检测】
1、学了《自相矛盾》后,我懂得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学了《滥竽充数》后,我明白了                                ;
在《画龙点睛》故事中,我知道了                                 。
2、造句
(1)……总是……                                               
(2)不要……而要……                                           
【知识积累】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叶公好龙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卧薪尝胆     精忠报国     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
(学习建议:以上成语可借助查字典的方法会读、大概了解,并要求至少会背诵三个。)
【我的收获】(方法小贴士:写收获可从多个角度发现,如知识能力、思想启迪、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只要是你真正有所得的都可以写下来。)
【课后作业】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个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糊涂了。
1、请概括出一个成语写在文前横线上,作为标题。
2、从本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推敲》(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3、能够借助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课前预习】
1、认读文中的一类字,识记字形和字音并描红,再在文中画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抄写两遍。两条绿线中的二类字,要读准字音。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在书中画下来,多读几遍。
3、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文中的生词,在书中标注。
(方法小贴士:解释词语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换用近义词理解、查字典理解等,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4、能够借助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
贾岛(779—843):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因家境贫困,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很赏识他的诗才,所以还俗。他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预习反馈】
1、读一读:
推敲    和尚    沉睡    毛驴    妥帖 大街 闯进 礼貌
皎洁   贾岛    韩愈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避让
(学习建议:以上生词,第一行要求不仅会读,还要会写。第二行要求会读。在学习生词时,可以找找哪些字音、字形较难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2、小组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用了什么方法去理解的?再大组交流。
3、练读《题李凝幽居》并交流有关贾岛的资料。
4、小组内举行读第七自然段比赛,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质疑探究】
1、能够借助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小贴士: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要注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简洁。)
2、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诗是谁写的?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3、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简单介绍贾岛。
(重点提示:“和尚”的“尚”读轻声。)
4、做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不同点。
【当堂检测】
一、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1、决 绝 (   )战  (   )句   (   )对   犹豫不(   )
2、贴 帖   字(   )  剪(   )   妥(   )   (   )心
3、竞 竟  (   )然  (   )猜   (   )赛   有志者事(   )成
(学习建议:选字时要联系词语的意思,结合字的偏旁去考虑。)
二、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是(   )代著名诗人(       )与(       )认真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                     ),他们共同研究的诗是(                            )。
【预习作业】
1、从哪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抓住关键词品味。
2、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贾岛思考诗中用字时很认真、很投入的?抓住重点句段品读,并在书中做好标注。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的“犹豫不决”?
4、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敲”字好?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推敲”的含义。6、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讲这个故事。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写:吴慧      审阅:胡恒香  
《推敲》(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3、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哪些句子较难理解。并整理归纳。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贾岛的精神?小组交流整理。
【合作探究】
一、读课文2自然段。
1、在书中画出描写环境和景色的语句。品读句子,读出夜的安静。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抓住关键字眼品味。
(1)其中的“拜访”能否换成“访问”,为什么?
(2)从“摸” 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二、读课文3至7自然段。
1、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贾岛思考诗中用字时很认真、很投入的?抓住重点句段品读。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知不觉”说明什么?
(2)与“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这句话相比,哪句话好?好在哪?
(3)练读这句话,读出贾岛的如痴如醉,可以加些动作。
“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竟然”换成“突然”好不好?为什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 “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韩愈是个著名的大诗人,他认为用那个词好?理由是什么?
3、练读这几个自然段: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三、读8自然段,想想学了这个故事,大家知道了“推敲”这个词的由来。你知道什么叫推敲吗?
(学习建议:这里不仅仅是将书中的内容牢记,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刻地理解“推敲”的含义。)
四、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当堂检测】
贾岛推敲的诗句是                   ,                    。本学期,我们还学过诗人贾岛所写的诗,题目是                       ,请写出其中的两句诗:                                             。
【知识积累】
表示“想”的成语: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  静静地想(静思默想)  想得周全(深思熟虑)
想得混乱(胡思乱想)  想得厉害(浮想联翩)  想得很多(左思右想)
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离奇(异想天开)  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我的收获】(学习建议:结合课文中的故事,谈谈你的收获。)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1、“决”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决定;②一定;③决定最后胜败;④执行死刑。“犹豫不决”的“决”应选       (填序号)。请分别根据另三种意思组词:        、          、          。
2、韩愈把“推”改为“敲”,一是因为                             ,二是因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3、读了这个片段,你觉得韩愈是个怎样的人?贾岛又是个怎样的人?
                                                            
《嫦娥奔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4、学习文章的第一段。
【课前预习】
1、读了本课课题,你想问些什么问题?把它们一一写下来。
                                                                
                                                                
(温馨提示:深入学习课文的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不过提的问题要与课文有关,要有一定的价值哟。)
2、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同时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并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文中的生词,在书中标注。
3、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在书中画下来,多读几遍。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  —   )                                               
二、(  —   )                                               
三、(  —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方法小贴示:课文哪些自然段意思相近,就将它们归为一段。概括段意时既要完整又要简要。概括段意可用找中心句法、合并主要意思法、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综合概括法等。)
【知识链接】
来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
夸父逐日         八仙过海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女娲补天         哪吒闹海
(特别推荐:这些都是来源于经典的神话故事中的成语,要好好的牢记它们哟!)
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质疑的问题,再整理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大组交流。
2、开火车读生词、课文,评价字音是否正确,是否流利。
3、小组交流分段及概括段意的内容,再整理出最好的大组交流。
【质疑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文中有哪些人物,在文中画下来。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个传说发生在什么时候?
(2)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老百姓的“苦难”?练读,通过朗读体会老百姓的苦难。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画出有关动词。
(2)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在书上写出你的体会。练读,通过朗读表现出后羿的力大神勇。
(温馨提示:阅读教学易于在读中感悟,在悟中促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同学们学语文可要多读多悟哟!)
【当堂检测】
一、多音字组词。
奔 bēn(      ) 济 jǐ(      ) 逢 féng(      )难nán(      )
   bèn(      )  jì(      )    páng(      )  nàn(      )
二、填上合适的同音字。
jí   迫不(    )待    (    )步向前    焦(    )    立(    )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
(    )诈贪婪   (    )生不老   翻箱(    )柜    为民造(    )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并在序号上打上“√”
1、接济 (a、过河;       b、救济;      c、有益)
2、时值中秋(a、价格;    b相当;    c、遇到;    d、价值)
3、迫不及待(a、达到;       b、赶上;      c、比得上)
(温馨提示:这一部分的习题可借助字典,学会使用工具书。)
【预习作业】
1、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书中的人物,并在书中画出有关语句来证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3、想像一下嫦娥会怎样和逢蒙周旋?
4、试着复述课文。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写:吴慧      审阅:胡恒香  
《嫦娥奔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2、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文字,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预习反馈】
1、书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           、           、           ,可以用这样三个词分别来形容他们:              、                 、
                。
2、小组内交流,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特点。
【合作探究】
一、读课文第二段。
1、大组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嫦娥的机智善良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说明。
2、展开想象说说嫦娥会如何与逢蒙周旋?
3、练读3至5自然段,读出逢蒙的奸诈贪婪,嫦娥的机智善良。
4、结合课文插图读6自然段,感受美,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美。
二、读课文第三段。
1、后羿如何找妻子的,圈画出关键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后羿的心情吗?练读7自然段,读出后羿的急切心情。
2、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呢?他们为什么非常相念嫦娥呢?练读8自然段,读出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
三、试着复述这个故事。(方法小贴士:复述课文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完整的、粗略的感知。同时,复述课文不是机械的重复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的内容。)
【当堂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aabb)             、               、             
碧蓝碧蓝(abab)             、               、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疾”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病,身体不舒适;②痛恨;③急速,猛烈;④痛苦。“疾步向前”中的“疾”应选        (填序号)。请分别根据另外三种意思组词:        、       、          。
2、嫦娥吃仙药的时间是          ,这天是中国传统节日        节。
3、用“    ”画出表现逢蒙的奸诈贪婪的句子。
4、用“~~”画出表现嫦娥的善良机智勇敢的句子。
5、找出文中的反问句,用(    )标出来,再改写成陈述句。
                 
【知识积累】
与“月”有关的诗句: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学后感言】(温馨提示:写写自己对书中人物的评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课后作业】
请你想象嫦娥与逢蒙机智周旋的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注意写好人物的言行。

《读书莫放“拦路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查字典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
1、读课文,理解什么叫“拦路虎”?文中的“拦路虎”又是指的什么?
                                                            
                                                            
(重点推荐: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不但要知道本义,还能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
2、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障碍。
3、默读课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在书中画下来。
4、联系自身实际,找一找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拦路虎”,自己又是怎样办的;再想想如果今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将会怎么办。
【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词方面的障碍的?
(方法小贴士:不知读音的字用部首查字法,会读不知字意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独体字或难检字可用数笔画查字法。)
2、小组交流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和重点句是什么?
【合作探究】
1、“拦路虎”指的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面对这样的拦路虎,有的同学是怎么做的?抓住关键词说说你认为这样好不好?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危害是什么?在你身上有这样的例子吗?讨论交流。
3、如何消灭读书时的遇到“拦路虎”呢?那么又该如何查字典呢?
4、尽量用书中的句子说说,面对“拦路虎”最好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温馨提示: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使用语文,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学语文的目的。)
【当堂检测】
一、比一比,再组词。
烦(       )  情(       )  衷(       )  摸(       )
领(       )  猜(       ) 哀(       )  模(       )
(学习建议:仔细看清这些字的偏旁,想想这个字与什么有关,这样组起词来就简单多了。)
二、照样子,用下列表示不同意思的字组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例:白: 1、表示叙述( 表白 )  2、表示清楚( 明白 )
疾:1、表示病(     )          2、表示快(     )
终:1、表示最后(    )   2、表示自始自终的整段时间(   )
(学习建议:这项训练可借助于字典这个无声的老师。)
【知识积累】
表现读书勤奋的成语:
闻鸡起舞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程门立雪  悬梁刺股  天道酬勤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手不释卷  孜孜不倦  废寝忘食  一丝不苟
(重点推荐:用心读、记以上的成语,遇到“拦路虎”就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吧!)
【同伴评价】(温馨提示:评价要客观公正,等第为优、良、中。)
在本课的自学及小组学习交流中,该同学表现为          。
【课后作业】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的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的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画上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写书日记以及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1、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画这段话的中心句。
2、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1)重温:                                                 
(2)博览群书:                                                 
(3)改错纠谬:                                             
3、文中哪儿写了他的“‘三复四温’式”阅读方法?用“     ”线画出来。哪儿又写了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      ”画下来。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写:吴慧      审阅:胡恒香  
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3、学习故事《狐狸和葡萄》,能结合课文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故事给予的丰富而深刻的寓意。
【课前预习】
读三则寓言故事,完成下列任务。
1、读准:把生字词圈画出来,并抄下来,读正确。
                                                            
                                                            
2、读通: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不重读,不漏读,不错读。
3、读熟:反复读,读熟练。  
4、尝试用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先注明用的什么方法,再写出它们的意思。
白费劲:(              )                                   
无能为力:(              )                                 
闻声:(              )                                     
惊慌失措:(              )                                 
圈套:(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方法小贴士: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字词教学是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而理解词语有换近义词,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5、读这三个故事,读准,读通,读顺。
【知识链接】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我们以前学过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等故事都选自《伊索寓言》。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难读难写的词,并选派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
2、小组交流较难理解的词语意思。
3、小组互读课文,检查读书,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读给全班听。
【质疑探究】
默读故事《狐狸和葡萄》,思考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1、结合课文插图,葡萄长势怎样,从书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说明。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练读。
3、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结果如何?你觉得狐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建议:要学会补充文章的空白,并由补充的内容深刻体会人物的特点。)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当堂检测】
1、听写生词。
                                                            
                                                            
2、把句子写完整。
(1)看着那几串成熟的葡萄,狐狸馋得                         
(2)狼真的来了,牧童吓得                         
(3)秋天来了,天空蓝得                      
    (4)家乡有一条小河,河水清得                        
(5)听了蝉的话,狐狸气得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学习建议:这个练习的训练,让你们能根据语境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就能补充好了!)
【预习作业】
熟读《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边读边解决以下的问题。在文中标注,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如遇较难理解的地方可在旁边打上问号。
(重点推荐:批注既是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因此,批注文本显得尤为重要。)
1、读故事《牧童和狼》, “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村民的前后态度为何不同?
2、读故事《蝉和狐狸》前先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比较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乌鸦为什么受骗,而蝉为什么没受骗?
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写:吴慧      审阅:胡恒香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则故事。
2、学习故事《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能结合课文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故事给予的丰富而深刻的寓意。
3、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解决了预习作业中的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小组内先试着解决,再大组交流。
【合作探究】
一、读故事《牧童和狼》,想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1、牧童开始大叫“狼来了”的目的是什么?
2、村民们开始怎么做的?几次受了骗后会想什么?说什么?他们态度为什么前后不同?
3、牧童前后两次大叫各是什么心理?(练读句子)说谎的结果怎么样?
4、生活中遇到像牧童这样的人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温馨提示: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书本,超越书本,从语言文字中解读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5、练读这个故事。
二、读故事《蝉和狐狸》、《狐狸和乌鸦》,比较这两则寓言有哪些异同?乌鸦为什么受骗,而蝉为什么没受骗?。
1、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2、蝉为什么没有受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
3、为什么乌鸦会上当?结合寓意,谈感受。
4、你遇到过或听说过像狐狸这样的人吗?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人?
5、练读这个故事。
(学习建议: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在读书的基础上思考故事的相同点,再深入到每一个故事中,紧扣课文语言,在语言的比较中走进人物内心,联系生活,找到不同点,丰富感知,领悟寓意。)
三、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当堂检测】
1、《牧童和狼》这则故事中,牧童第一次大叫时的心理是          
      ,狼真的来了后,他大叫的心理是                         。
2、《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是因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蝉和狐狸》中的蝉没有受骗是因为              
                          。我们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416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