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明确了这堂课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自己对这课的理解来进行备课。从整体上看,这节课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我把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块来理解:一、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三个名人的事例及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深入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二、初步学习并掌握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我在这堂课中竭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品反问句,明确观点,直奔主题。用“从滴水穿石这一现象作者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入手,揭示反问句,点明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二、品重点段,学习事例。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列举了三位名人的事例,他们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用一词来说这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的选材是多么精当!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三位名人,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身上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抓住关键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读完后,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最敬佩的人物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时我不时地提醒学生紧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谈自己的感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第三自然的小结句: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样设计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紧凑,目标的达成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正反对比,领悟写法。
   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可以不要吗?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运用正反例子对比的说理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这篇课文,作者先描述“滴水穿石”这种现象,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从正面列举了三位名人的事例,还从反面分析了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最后得到这样一个启示:齐读最后一段。如何写说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个人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在交流李时珍的学习材料时,没有很好地围绕思考题展开交流,教师的点拨也很不到位,学习过程存在走过场的情况,教学过程生硬。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们高年级组在语文研讨会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现在的学12
生有的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有的表达不够清晰正确,有的根本不愿意开口。因此,我们提出一些说话能力的标准并开展了研讨课的活动。
我们认为说话能力的标准是:
1.能说完整的话。
2.发言声音响亮。
3.乐于说话,敢于说话。
4.表达流利、动听。
围绕这个训练重点,我上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
的能力。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观察奇观,初步感悟启示,接着通过品读名人事例,深悟启示,最后通过生生互动的讨论铭记启示。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1.在语句训练中培养说话能力。如安排学生概括段意,概括句子;进行反问句式的训练;朗读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的训练。
2.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析等锻炼表达能力。
3.在感悟中培养说话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深刻感悟文本,从而培养说话能力。
4.利用“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方式,通过加分来激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上完本课之后,我的体会也很深刻,深深感受到文本预设与生成的艰难。教学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来考虑,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我问学生最喜欢谁的感人事迹时,不应该按课本的顺序来讲授,而是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意愿来灵机设计教学。其次,教学的设计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否则削弱了知识点。最后,教学结束时要及时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节研讨课的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教学机智等方面的思考。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96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