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自然的奥秘作文_寻找大自然的奥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单元主题:
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去大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金蝉脱壳》4、5自然段。
2.学会本单元30个三会生字,13个二会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意思,重点理解:苍劲 温馨 浩瀚 迷恋 痴迷 兴致勃勃 端详 凶相毕露 迟钝 绘声绘色 窥探 迅雷不及掩耳 名副其实 金蝉脱壳 抽搐 协调等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绚丽多彩,自然界生物的奇妙有趣,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了解课文的观察方法,观察身边的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描写动物外形、动作的方法完成习作2,适当用上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并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写出情趣。
5.推荐阅读杂志《自然探秘》,《昆虫记》,电视《人与自然》。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苍劲jìng,凶相毕露lù,联系课文内容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理解名副其实、绘声绘色,会用它们造句。
2.理解课文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课后问题。
3.品读课文,感受自然的绚丽多彩,自然界生物的奇妙有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写出他们的外形与动作特点,适当打比方,并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第二单元预习单。
2.多媒体课件,准备杂志《自然探秘》,《变色龙变色》相关视频。
教材解读:
苏教版五上第二单元共四篇文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是跟前面课文相关联的观察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外形和动作特点,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安排的内容是一组有关观察的名言。从课文的编排来看,这一组课文主题是很鲜明的,就是自然与观察,展示自然的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课文与习作练习在编排上,逐渐深入递进,体现了编者的意图。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围绕品自然之妙,悟自然之趣这一主题展开,从内容层面着手,有机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感悟自然之趣,上出语文课的情趣来。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小诗,以人与自然对话的形式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用眼睛发现,用耳朵聆听,用心去体验,感受自然的绚丽美好。本课时教学这一课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课文中有三个词语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感情,着迷,迷恋,痴迷。通过两个小故事,旨在告诉同学们自然中有无穷的乐趣,只有真正喜欢它,投入其中,用心观察,体验,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同时,也暗含了只有真正喜欢并且执著地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才有可能成功的道理。《变色龙》主要写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其中,端详变色龙是重点,这部分又写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金蝉脱壳》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金蝉脱壳时奇特动人的景象。《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两篇课文在教学要求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要学生说一说印象深刻的部分,学生说的也往往就是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一扶一放的方法,这样就避免了教学环节的重复,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1234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就是研究怎样写的问题,关注到表达方法。《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回环往复,首尾呼应,拟人的手法使整首诗流畅活泼,富有感召力。《装满昆虫的衣袋》以“着迷,迷恋,痴迷”为线索,逐渐深入,围绕主题“装满”展开,三次写到鼓鼓的衣袋,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变色龙》叙述条理清晰,抓住外形、捕食、变色特点描写,形象生动,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金蝉脱壳》抓住金蝉脱壳的动作展开形象描写,突出了神奇有趣。通过文章的赏析,总结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2。
模块教学设计
品自然之妙 悟自然之趣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自然的奇妙绚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体味发现的乐趣。
2.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懂得执着的追求,不惧困难才有可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3.了解变色龙的奇(外形奇,捕食奇,变色奇),体味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个多么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它们以各种形态存在,相互依存,构成多姿多彩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二单元,一起来领略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无限风光,看看我们会有哪些奇妙的发现。
二、走进课文,领略自然的奥秘。
1.走进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大自然是一本绿色的课本,在这绿色的课本里,我们发现了许多奇妙的现象:
1)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景色( );
2)我们听到了奇妙的声音( );
3)我们还认识了很多自然中的朋友( )、( )、( )……他们都那么热情,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青山绿水要和我们相聚,听听他们心中的声音吧:青山说:( );绿水说:( )。
4)同学们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来,读读你最喜欢的小节。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来不仅能够了解同学对课文掌握的情况,而且,用这种方式把课文内容整合了一下,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糅合到一起,这些都是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赋予我们的,这样,学生会感觉大自然那么绚丽多姿,美妙友好,会激起他们对自然的向往,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读着小诗,就像是跟自然对话,这样的课堂更有情趣。】
2.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过渡:大自然这么奇妙,有一个男孩被他深深吸引住啦,这就是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接下来,我们跟着法布尔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发现昆虫的秘密。1234
1)课文写了法布尔哪些有趣的发现?
发现草丛里的歌唱家是纺织娘。
出示第三小节内容读一读,通过“经常,终于”体会法布尔对它观察已经很久了,所以此时兴奋、喜悦,急于跟妈妈分享的心情。
捉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把它和贝壳、彩色石子一起带回家。
在法布尔眼中,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甲虫?(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有关内容,闪烁着金属光泽,真漂亮,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读一读,体会他高兴的心情,对昆虫的着迷。)
2)你们读了课文,对于这些昆虫有什么看法?(漂亮,可爱,有趣。)
法布尔呢?他对于昆虫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3)从课文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
根据学生的发言,多媒体出示有关语句,学生品读感悟。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放鸭子观察水底世界)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包的细心,非常爱惜、珍视小昆虫。)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满载而归,甜滋滋两个词语写出了法布尔对小昆虫及他搜集的小东西的喜爱)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放进,不是丢进,不舍得,不情愿,再次表现法布尔对小昆虫的迷恋。)
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丝毫没有阻止,仍然,兴致勃勃,迷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于父母的责骂根本没放在心上,他的注意力全在小昆虫上了。)
小结: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4)你觉得法布尔能成为昆虫学家的原因是什么?知道课题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了吗?
5)补充材料:出示法布尔的简介,介绍他的《昆虫记》。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说法布尔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天生对小动物感兴趣,课文对纺织娘和小甲虫描写的非常形象,这会让孩子们一见钟情,对于法布尔痴迷的行为就会产生理解,这是潜意识去影响学生,自然界的昆虫很有趣,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奇妙的发现。同时,通过法布尔的成功,也是告诉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执着的追求,不怕困难,才能最终成功。】
3.观察变色龙。
1)过渡:
如果自然界的昆虫确实非常奇妙,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一种小动物就可以称之为奇特了。
2)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变色龙的三方面的奇特之处,分别是外形,捕食,变色。你觉得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你的感受。
外形: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三角形的嘴,两眼突起,凶相毕露。身躯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
写了什么?(全身——头——嘴——眼——身躯——背部)特点:凶,丑,特别。1234
顺序:整体——部分——整体
捕食:一动不动 似睡非睡 分别观望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变色:绿色——棕色——浅灰色。
3)欣赏变色龙变色的视频。
看了这部分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变色龙确实非常奇特,名副其实)
4.赏金蝉脱壳。
变色龙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是我们不常见,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金蝉脱壳的情景,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奇妙动人。
我们一起来观察。
1)课文写金蝉脱壳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块,分别是准备——脱壳——变色,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蝉在这一过程中的动作,想象它脱壳时的样子。
2)交流。
脱壳前:爬 紧紧抓住 不动了
脱壳时:抽搐 裂开 露出 抖动 仰去 扑来 用力一抽 静静地爬 离开
刚出壳:盖住 拖 颤动
表示顺序的词:先是……一会儿……接着……过了好一阵子
读一读,你觉得哪部分内容最奇妙动人,就读哪一部分内容。
指名读,说说你认为精彩的理由。
三、总结交流:
1.通过学习这一组课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自然界的认识,你想说什么?
2. 读了这一组课文,我们一定被课文中这些奇妙又可爱的动物深深地吸引住了,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随时随地都会有一些奇妙的发现。放映《人与自然》片段。
想不想也亲自去发现这自然界的种种趣事和奇妙的现象呢?知道怎样发现吗?
3.出示练习2的一组名人名言,读一读。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读了这组名言,再联系本单元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观察的重要性,要想探索自然的秘密,必须善于观察)
四.作业。
1.观察身边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设计意图: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就是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自然界的种种生趣,从中悟得自然是奇妙有趣的,只有善于观察,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与收获。教学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抓住重点片段,体味文字之妙,自然之趣,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虽然浅显,却是学好下一环节的基础。下面一模块的教学将从怎样写的角度带着学生一起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为习作2 做好铺垫。】
1234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674.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