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一课,就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一、以画想象 进入情境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忽略文本中语言传达出的信息,看似把课文读懂了,实则未懂。我通过出示图组,教师配乐范读,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内心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积极探索,寻找答案。轻松的使学生进入了再读文本的情境。
二、真情体验 激励想象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中“饱经风霜”一词容易被忽视,我时这样引导的:先时让学生说“饱经风霜”的意思,字面意思枯燥,接着引学生猜一猜迎客松的年龄,让学生进一步得到词语表示时间的长期性,然后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苦,而迎客松又是怎样的表现,通过巧妙的问题牵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使“饱经风霜”一词变得立体饱满。最后学生体会词语的内涵,指导学生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机。在教学“送客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想象送客松会对游人说些什么呢?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次课按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基本上达成目标,在重难点上没有做到深化。
存在的不足:
一、词语理解不够形象
学生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往往是通过预习环节中查字典得知。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只是机械的把字典中的解释写到书的空白处,并没有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要是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与课文中描写的词语进行对照,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如:“盘曲”“天然盆景”这个词语,对于词语的体验好比蜻蜓点水,肤浅不深。
二、环节颠倒
本计划出示字词的环节,由于一时紧张,环节颠倒,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回过头教学字词,使得后面亮点的引出受到印象,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这。
三、教师个人经验
   作为教龄不算短的我来说上课不难,难就难在心态没有调整好,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课堂的反应灵活,但是处理的机智就有待加强。如:时间还剩的情况下,因对应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来灵活教学。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而设计的理念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感悟 , 培育智慧”的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123
教学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山的美丽风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由此引出黄山,接着让学生说说对黄山的了解。以轻松的气氛开始对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重点段第二自然段时,主要考虑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喜好给学生时间和自由,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文字之妙和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具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收获的时候,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并想象三大名松面对游客,分别会说些什么。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并展开想象根据每颗松的特点,说出了不同的话语,其实也就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这三大名松中,又对迎客松做了重点的品读,对 “饱经风霜”这个词做了重点的理解。在老师介绍完迎客松的生长环境后,让学生想象迎客松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对迎客松旺盛的生命力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其次,通过迎客松姿态的描写来体会到迎客松的热情好客。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体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迎客松的美好形象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水到渠成地道出人们对它评价高的原因所在了。在学生理解三大名松奇特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来反映出它们的奇特。最后,引导学生找出三大名松名字由来的句子,来突破课文所蕴含的暗线。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丰富了课文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真切地体会到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恰当,前松后紧;各环节的衔接语言还不够精炼;迎客松热情好客中的拓展想象指导不到位;由于时间仓促,总结匆忙,学生对黄山奇松的“奇”感悟不深刻。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123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对教材,我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板书不够合理
  这节课,我还用到了教学挂图。但在挂图的位置摆放上,我处理得也不够合理。图片可以和相应的名松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别是在看图引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可以把图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许背的时候,困难会小些。
4、时间把握差错
  时间上的把握偏差,是这节课最败笔的地方。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将近花了25分钟的时间。为什么?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它是美丽黄山的象征、友好中国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也确实安排了好多读、说的环节,又是读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了,又是读出它的姿态优美了,还要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还要背诵,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导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的“小导游”介绍没有实施。原本准备好的导游帽、导游旗根本没能在课上派上用场。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这些,我想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339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