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充满了快活的_亲近鲁迅:充满温暖的发现之旅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鲁迅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和话题。关于鲁迅教学的文章和书籍不知凡几,然而这种重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现实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事实上,我们一直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鲁迅及其作品,进而从中汲取他们成长所需的精神资源?近日,国内第一本研究小学鲁迅教学的著作《亲近鲁迅》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发建身在鲁迅故里,立足基层讲坛,对小学鲁迅教学进行了系统性反思和开拓性实践。他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受到国内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认可和赞誉,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亲近鲁迅这些充满人性的文字,是和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不需要任何的点缀,就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复苏
记者:《亲近鲁迅》是第一本关于小学鲁迅教学研究的著作。在你的从教经历中,你是怎样对鲁迅教学产生兴趣和思考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的?
刘发建:个人喜欢鲁迅和教学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境。很多喜欢鲁迅、研究鲁迅的人士,都反对让孩子读鲁迅。近年来中学校园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童谣,说明“鲁迅”已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这多少有点令人感到不安。
2005年,我前后听了近10个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到课堂里伟大的鲁迅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我被刺激了,开始怀疑这样的鲁迅教学。最初的设想就是为一线老师从儿童视角开发一个《鲁迅课堂教学专辑》。后来在恩师周一贯先生的建议和指导下,立足课程研究的角度,对建国以来的小学鲁迅教学作了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这项研究是极其艰难的,因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材建设,小学鲁迅教学几乎不曾进入研究的层面。
鲁迅教学的问题,一是课堂问题,一是教材问题,但本质上还是教学思想的问题。鲁迅,不单纯是作为一个文化名人进入教材的,他也是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亲近鲁迅》不单纯是引导孩子们亲近伟人,更重要的是亲近母语,亲近民族文化,为学生的生命打下民族精神的底色。
记者:提到鲁迅和他的作品,许多师生都觉得不容易读懂,然而你在书中多次引述王富仁先生的观点“鲁迅的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你是基于何种教学体会理解和支持这一观点的?
刘发建:王富仁先生这个观点,对我启发极大。在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鲁迅在聆听“美女蛇”的故事时,就亲昵地称女佣为“长妈妈”,而后来女佣不能解答“怪哉”是什么东西时,他就直呼“阿长”了。这就是鲁迅的孩子气。这种孩子气在《阿长和山海经》和《少年闰土》中更是表露得淋漓尽致。
鲁迅的世界里没有忌讳,只有真实的袒露。正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忌讳的文化氛围中,面对鲁迅的赤诚袒露,我们无所适从、无法理解。我们常常以忌讳的眼神解读鲁迅,自然就读出一个怪异的鲁迅。
亲近鲁迅这些充满人性的文字,是和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不需要任何的点缀,就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复苏。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同学们吟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大多数学生感叹自己现在的童年生活就如当年的鲁迅一样无聊苦闷。
鲁迅作品中的这种真实和大胆,反映的是孩子心里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强烈的渴望,但又没有像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那样去迎合儿童,而是给孩子一种呼朋引伴的感觉。在真实大胆地袒露人性方面,鲁迅是无人能及的。他完全是从儿童的直观感受出发,抛除一切观念,真实地袒露自我。在鲁迅的文字里,我们的生命和灵魂可以自由呼吸。1234
进入了鲁迅的童年,就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至少迈进了门槛
记者:在中小学课本收录的鲁迅作品中,你认为“《少年闰土》是孩子们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一扇绝好窗口”,请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刘发建:《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鲁迅在《故乡》中实质上写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少年闰土》就是回忆中的“故乡”,鲁迅梦里的故乡。
《少年闰土》开篇所描绘的那一幅神异画面,正是鲁迅记忆中的美好故乡,是鲁迅最真实、最向往的精神家园。那个世界,是无边的,是辽阔的,是美丽的,是自由的,那里还有勇敢强健的少年伙伴闰土。闰土不单纯是“我”的伙伴,鲁迅的伙伴,也是课堂里每个孩子的伙伴。可以说,是闰土这个憨厚勇敢的伙伴,把孩子们和鲁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鲁迅对故土的思念,对童年伙伴的羡慕,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使之发出强烈的共鸣。这种同伴间的共鸣,能使孩子们今后对鲁迅作品产生极大的亲近感。
一切小说都是自传,《故乡》是鲁迅的精神自传。《少年闰土》正是鲁迅精神的发源地——故乡与童年。鲁迅虽然长期在异乡漂泊,但是他从来没有离开故土,他的许多文学创作,都是从故乡出发,是在远方对故土的深情凝眸。故乡与童年,一直是鲁迅创作的源泉。《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和《祝福》等大量作品都是以故乡绍兴为背景创作的。有人说“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乡土作家”,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守护故土这个精神家园。
托尔斯泰说,写了你的家乡,便写了全世界。这句话正是对鲁迅创作的精妙概括。因此可以说,走进了鲁迅的故乡,进入了鲁迅的童年,就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至少迈进了门槛。
记者:鲁迅的作品和肖像展示的多是“横眉冷对”的形象,你却认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老顽童”,请问你的根据是什么?强调他是“老顽童”,对于小学鲁迅教学的意义何在?
刘发建:任何一个活人,都会有喜怒哀乐。在不同的心境下,都会有不同的表情。所以“横眉冷对”与“老顽童”在鲁迅身上并存,并不矛盾,这不过是鲁迅众多面孔中常见的两个而已。问题是,我们过去只看到鲁迅“横眉冷对”的面孔,就以为鲁迅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都是如此。其实鲁迅是很善于“变脸”的。他虽然常常“横眉冷对千夫指”,但面对孩子时,他又能“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在孩子们面前,是幽默风趣、温和慈爱、笑声不断的,从来不会板着脸孔说话。他是非常了解孩子的,也善于和孩子沟通。俞芳和鲁迅同住北京砖塔胡同的时候,每次和姐姐闹矛盾后,都喜欢找鲁迅倾诉,说鲁迅是她的“知心”。鲁迅还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一边讲一边比划,有时还亲自表演一番,弄得大家哄堂大笑。
鲁迅在遗嘱中说“我一个都不宽恕”,这完全像一个倔强的孩子在说气话:常言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鲁迅他一点也“不善”。他继续爱他的爱,恨他的恨,所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老顽童”。鲁迅顽童的性格在语言、思维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上,也显露无遗。
强调“鲁迅老顽童”的一面,对于小学鲁迅教学来讲,一是要还原鲁迅,在孩子们面前真实再现鲁迅的“顽童”形象,消除我们过去对鲁迅的片面认识,这也有助于一线教师走出对鲁迅“脸谱化”认识的误区。同时,我们要清楚,鲁迅是复杂的、独一无二的,他是一种“稀有动物”。1234
从儿童的世界走向鲁迅的世界,这是一条充满温暖的发现之旅
记者:鲁迅作品多带有批判性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强调小学鲁迅教学“回归儿童”,是不是要回避这些深刻而沉重的东西?
刘发建:面对鲁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如何处理。譬如在《伯父》一文中,鲁迅那一声“深深的叹息”,过去都解读为“对旧社会的控诉和对劳动人们的同情”。其实,鲁迅这里批判的是国人相互间的冷漠,以及他素来痛恶的看客心理。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路上匆匆行人”的冷漠,但是我没有对孩子提出“看客”的概念,播下鲁迅批判精神的种子就够了。
同样,在讲到《少年闰土》中“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生活更像鲁迅,还是更像闰土。孩子们都深刻地体会到了鲁迅和他们一样渴望自由。
博大精深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是完全能与儿童语文融为一体的,因为在本性上,鲁迅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不仅有一个颗童心,而且感受事物的方式和某些表达方式,也和儿童相似、相通,特别是回忆童年和故乡风物的作品,更是用儿童的眼睛和心理去发现世界、描述世界。他的文字不仅仅是童心的自然流露,而且是一种自觉贴近童真的写作追求。
强调小学鲁迅教学“回归儿童”,一是强调从儿童的视角阅读鲁迅,二是要求我们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鲁迅作品。鲁迅作品回归儿童,不是要回避深刻,也不要是浅化深沉,而是要回到一种最朴素的本质。
记者:你把小学鲁迅教学定位为“发现阅读”,那么你希望孩子们从鲁迅作品中发现什么?教师在这个“发现”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
刘发建:就文本阅读而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同。教师阅读一般是从某个已知概念出发,是一种“求证阅读”,而学生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从“未知”出发,是一种“发现阅读”。
一个新的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阅读鲁迅,相对于老师,学生处于一个相对“无知”的状态。但是他们对鲁迅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有强烈的探寻、发现“未知鲁迅”的欲望。从儿童的世界走向鲁迅的世界,这是一条充满温暖的发现之旅。我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中,能发现鲁迅和自己是一样的人——一样贪玩、天真,有时胆小,有时爱哭爱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发现鲁迅那些高贵的品质,产生景仰和向往。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把孩子“放牧”在鲁迅的世界。教师要尽可能地抛弃已知的概念,从心灵出发,不要从观念出发,对鲁迅作品才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与发现。同时,要尊重、保护、诱发孩子对鲁迅的好奇心,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和孩子们一起,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慢慢地亲近鲁迅,最终在鲁迅的文字中,发现鲁迅,又发现自我;认识鲁迅,又认识自我。
语文的温暖感,就要让孩子有一种躺在母亲怀里的抚慰感。鲁迅教学向儿童回归,对推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向儿童教育回归,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记者:你认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有“温暖感”。这种“温暖感”具体指什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为孩子们营造“温暖感”?
刘发建:语文的温暖感,就要让孩子有一种躺在母亲怀里的抚慰感。譬如,识字学词,玩味汉字,我们会有一种寻根的感觉,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来处;譬如,学习唐诗宋词,我们会有一种亲近先祖的感觉。1234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们获得一种外在的抚慰和温暖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心灵和精神上获得一种慰藉,不能让孩子们感到压抑。就鲁迅教学而言,我们并非一定要向学生灌输鲁迅如何伟大,教育学生如何向鲁迅学习。这种“伟大的教学”,稍不留心,就会给学生造成伤害,让孩子形成一种奴性。
读鲁迅的作品,你不会感觉到他在教育你如何“做人”,但你一定能感觉到隐约的“立人”的意蕴。过去,我们习惯用“伟大的鲁迅”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今我们却需要从“真实的鲁迅”寻觅“立人”的精神。从“做人”到“立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是完全两样的。
语文教育,从本质上讲,也就是“立人工程”。立人,就是给生命一种温暖感。不是改变我们的生命,而是唤醒我们生命中那些固有的、但一直处于沉睡的精神细胞,获得萌芽与生长。理解孩子,比理解文本更重要。我常说一句话:理解孩子的人,才能理解鲁迅。相信在孩子的生命里,文本中一切高贵的东西,每个孩子都不缺乏。
记者:小学鲁迅教学研究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做好这项工作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刘发建:小学鲁迅教学的历史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但小学鲁迅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要真正做好这项研究,面临的问题还是相当复杂的。譬如,鲁迅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到底担负着怎样的课程任务?如何解决当前鲁迅教学的课堂问题,走出“师生害怕鲁迅”的尴尬圈子?还有教材选编,该选哪些文本?这些文本该如何呈现?这些都需要课程专家、鲁迅研究专家、教材编辑和语文教师等多方人士共同参与研究。
做好鲁迅教学研究,不单纯是做好一个文化名人的教学研究。站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角度讲,如何让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孩子身上扎根,这是一个关乎语文教育使命的问题。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讲,鲁迅作为语文课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哪些篇目应该确定下来,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由鲁迅教学出发,对于我们认识李白、杜甫、苏轼等母语文化中的坐标式人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鲁迅教学向儿童回归,对推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向儿童教育回归,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报记者 张以瑾)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6日第8版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417.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