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初三学生成长感悟]学生感悟“准、透、长”------《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背景]: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有一篇课文《劳动的开端》。讲述了著名英模吴运铎小时候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因为课文讲述的内容离我们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我在教学时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准、透、长”。
[教学片段(一)]:
上课后,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著名英模的小时候的艰难生活,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
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那么,吴运铎为什么会如此坚强呢?那和他小时侯的经历是有关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读一读课文,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和他小时侯就做艰苦的劳动有关。”
生:“我觉得是那艰难的生活炼就了他如此坚强的品质。”
生:“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懂事出使他坚强。”
……
师:“是啊!正是那艰难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才最终炼就了吴运铎那坚忍不拔的意志。”
教师板书:艰难
(随后教师紧紧抓住“艰难”来进行教学)
[教学片段(二)]:
   教师投影显示学生找到的一句话: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请学生读,你觉得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哪位同学读地对呢?”
  学生分析。并得出正确的读法。第二位同学读的正确。
  学生齐读。
  师:“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作者走的那条路很滑。”
  师:“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朗读:“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123
  师:“你读得很好,谁再来读一下。”
  生朗读。教师指名四至五位来朗读。要求读出路滑。
  师:“这句话难到只写出了路滑吗?请同学们再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
  生:“我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坚强。”
  师:“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语气较坚定。
  师:“能听出坚强。”
  生:“我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师:“读出你的艰难,你的感受。”
  生感情朗读。
  师肯定其朗读。
  生:“我感受到的是无奈。”
  师:“那你读一下。”
  生感情朗读。
  师:“是啊!生活的无奈,生活的艰难,造就了作者的坚强。同学们,带着你们自己的感受,自由的读一边。”
  生自由读,读得很投入。
  (后面的两个比喻句的教学采用的方法同上。)
[课后反思]:
   我们镇西小学在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要求学生感悟“准、透、长”的教学特点。学生感悟“准、透、长”,这一教学要求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具体到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现在就我的这节课来谈谈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 抓“准”课文中心点。
   课文的中心点往往能统领全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果能老老抓住课文中心点,就如同抓住了一个人的“命脉”。老师教则简练,准确;学生学则快捷,深刻。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就紧紧抓住周总理的“俭朴”来进行层层推进式的教学。效果很突出。而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艰难”这个中心词。让学生体会艰难,让学生感受艰难,让学生在“艰难”中启迪现在,指导将来。
   在教学时,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让学生进行感受。然后层层推进,得出“艰难”这个关键词。最后又从“艰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见片段一)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艰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满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二、学生感受深刻“透”彻。
   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点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也就成了我们老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抓住一点,进行层层深入式的朗读和体会,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感受力。
   在学生找到课文的重点句:“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后,我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感悟(见片段二)。第一步,读的正确,这句话中的停顿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而不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停顿的要求其实也体现了课文对学生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读好,读正确。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山路很滑。而学生是要通过朗读读书这中意思。第三步,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如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作者意志的坚强,劳动的艰难等。而这些体会当然也要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这三个步骤中,教师也要穿插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123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朗读和感受时学生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作者的深深同情,这是一种透彻的感受。我想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三、学生感受文本时间“长”。
  对于学生感受“长”这一教学特色的理解,我在这节课中重点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比如:齐读,个别读,自由读,读后体会,体会后读等。在我的这节课中读的时间大约有五分之三左右。我想,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人,如果不给学生时间,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没有生机和生命力的。而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人呢?在语文课中,让学生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书读百边,其义自现”。这是我这堂课的特点,也是我对学生学习时间“长”的理解。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73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