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师在学习课文前,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师说意思,生根据意思写词语。
师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
生:不是
师: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
师引读万一蜡烛──
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师引读:这样──
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师播放课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
生读书、体会
师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
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生答。
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生:万分危急。
师:火焰吞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呢?
生朗读该句
师指导用虚声表示险情,着重指导读好“微弱的光”“最可怕的东西”“提到了嗓子眼上”。
师:面对险情,母子仨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他们一家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追问:怎么一样?
生: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默读课文,口头填空。
出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 把蜡烛吹熄。123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___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地坐待着。
小女儿杰奎琳___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____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学生口头填空。
师:看看他们仨人的表现,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
师:请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最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
师: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什么“厄运”?请“瞻前顾后”思考。
生: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地坐待着”。教师指导朗读
生: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的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
师:请大家“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想想,得到的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生读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想说,好险啊!
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理,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人都很有智慧。他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
师:指导学生分别体会杰克、杰奎琳的表现。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观点吗?同学们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和母亲也功不可没。要想说服对方,就必须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对,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123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还有妈妈,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就“轻轻”地把蜡烛吹灭。
生: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受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上眼睛想想。
生: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听着钟声,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越来越紧张。
生: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觉得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心情。
师: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好吗?
生:好我先说还是你们先说?
有学生说老师先说。
师:好,那我就试着说说当时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这可怎么办才好?……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杰克、杰奎琳,你们可千万不能慌。……得赶快想个法子,不管怎样,一定要镇定,不能让敌人瞧出破绽。哎呀,杰克,你干嘛站起来,你要干什么?杰克,真是好样的。……蜡烛呀蜡烛,你烧得慢一点儿……怎么,强盗们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蜡烛,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就要烧到金属管了,快想法子,决不能让情报落到敌人手里!杰奎琳的眼睛在发亮,哦,她说话了。谢天谢地,敌人没怀疑,情报保住了。狗强盗,你们要完蛋了!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还比较成功,请你们给我总结总结吧。
生:周老师想象的内容很合理,是有根据的想象。
师:你真了解我,我想象时就注意了“瞻前顾后”。
生:我觉得周老师把伯诺德夫人心情表演得声情并茂,想象紧张但不慌张。
师:谢谢夸奖,我一定再接再厉。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杰克、杰奎琳中任选一个说说,当然也可以挑战我,选择伯诺德夫人。说时,要“瞻前顾后”,想象一下他们的心理。
生在小组里热烈想象描述
师指名数人全班交流。
师: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几个人合作,将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880.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