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优秀教学设计_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科目  语文 班级 五年级 时间  2011年4月 课题章节名称  《杨氏之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力 读正确、读出节奏、理解文言文 情感 初步体会文言文特点,喜欢文言文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读出节奏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查找资料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信息技术运用 设计意图 1 分 钟         一、导入。(课前板书课文)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问:“你能把话说好吗?”看来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交流   体会单元主题     3 分 钟       二、解题:1.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解题:理解“氏”屏幕出示: a在有特长或有身份的人的姓或姓名后面加上“氏”表示尊重。 b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比如嫁给姓张的叫张氏,嫁给姓李的叫李氏。1233.根据预习,你认为题目中“氏”应该选哪个意思。(补充笔记在题目上) 齐读 课题     理解题意补充笔记 课件 拓展解题为体会“惠”作铺垫   2 分 钟     三、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1.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课文很短。(对,全文只有55个字);不好读;(停顿和节奏不好掌握);不好理解。 刚才大家说的都是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语言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饱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个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了。       找出不同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 5 分 钟           四、读正确 1.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把握不准字音的作上记号。(生读,2分钟) 2.抽生读文,质疑。 学生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句子: a﹒为设果,果有杨梅。(“为”字读音) c﹒儿应声答曰(“应”字读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根据“为”、“应”在文中的意思确定读音。   读课文,质疑读音               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学会质疑 3 分 钟 五、读出节奏 1.再次大声读文言文,画出节奏,不能判断节奏的打上记号 2.抽生上黑板边读边画节奏,1—3句比较简单,有疑问的4、5句留到理解文言文意思后再确定。 画节奏,质疑     8 分 钟                         10 分 钟                         8 分 钟 123六、读明白 1.学法指导:回忆一下,咱们在理解二单元古诗词的时候采用了那些方法?(抽生回答,师小结板书:看注释、看插图、查资料) 2.下面就请大家用上这些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会我们通过交流、讨论来解决。(生读书自学6分钟) 3.交流汇报,教师予以指导。重点指导: (1)“惠、诣”联系注释理解,提醒并练习书写。 (2)对“夫子”的理解 a“夫子”指谁?(孔君平) b假设提问: 如果来的是一位阿姨能叫“夫子”吗?(夫子一般指男的);如果来的是以小男孩能叫“夫子”吗?(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如果来的是一位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能叫“夫子”吗? 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a.富人(插图衣着) b.有学问的人(建议同学们不妨看看注释,也许你也能找到答案) 根据注释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部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体会“士族阶层”: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都是有文化的人。 (3)讲解 :“君”:尊称,对比:尔、汝;“禽”:鸟类的统称。 4.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对45句进行断句 5.按节奏齐读课文 6.练习背诵   回忆学法     自学理解文言文意思   汇报对文言文的理解                               解决4、5句断句 读文、背诵   学法迁移读懂课文 板书 设计 课文全文,带注释,节奏 教学 反思 这篇课文是孩子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之前孩子们已经有古诗词学习的经验,因此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引导孩子们从古诗词学习方法过渡过来,特别加强了对“氏”“君”“夫子”的拓展理解,此外加入了《世说新语》的写作背景的认识。为下堂课体会杨氏子的“惠”做好铺垫。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68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