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优秀教学设计|《杨氏之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为、家禽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杨氏之子聪慧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儿
教学过程:一 聊愚人节导入:看窗外阳光明媚,阳春三月即将过去,后天4月1日,你知道是什么节吗?现在好多人利用着这个节日开玩笑,来给生活找点乐子。然而玩笑不能开得太过分,为此沈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课件出示: (1)、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别人沟通。
           (2)、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3)、机智巧妙的语言,可以摆脱困境或尴尬的局面。
二.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杨氏子巧妙机智的语言的魅力吧。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交流:孔君平开玩笑似的说,杨梅是他家的果子。杨氏子机智巧妙地做出了回答。)
    3.师导:学古诗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首先要读的有节奏,心里得明白什么地方该做停顿,才能读得有味道。谁来第一个读?(其余同学仔细听:停顿是否恰当,字音是否准确,不当处家问号。)
    4.你有什么发现吗?(为和应的读音)(最有一句的停顿在家和禽的中间)
    5.讨论为什么应该分开来读。出示课件(两句不同的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举例说明,老师随机引导:文中的禽指孔雀这种鸟,而合起来指家中驯养的鸡、鸭、鹅等。
6.老师小节:看来学古诗真得咬文嚼字啊!不同处停顿意思也居然不同。但学古文与现代文也有相似之处。文中都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你能找到这个句子吗?这句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7.生交流后出示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1)谁会读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读?(赞赏的语气)
(2)其中的“甚”可以换成那些词?
(3)那么杨氏子的甚聪慧表现在哪儿呢?(找句读)
(4)想象孔君平夫当时是怎么逗他玩的,会是什么语气?什么神态?杨氏子 回答是又是什么心理?什么神态?
(5)师生表演读:现在老师来客串孔君平,你们就是甚聪慧的杨氏子,准备好了吗?语气和表情要到位哦!(连续3遍)
(6)读着读着,你们为什么笑了?(生交流:这玩笑开得很有趣)
(7)这玩笑开在那两个词语上?(生交流;此和君家各指什么?板书:杨梅      杨家果)
(8)让我们琢磨一下,孔君平要诱导杨氏子的意思是什么?(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9)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就听出来了,怪不得文章开头说——(学生接)
(10)杨氏子不仅会听,更会巧妙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玩笑开在哪两个词上)
板书:孔雀——孔家禽
师引: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其人之身。
(11)如果当时面对孔君平的是你,你会如何回答?(生回答)12
(12)沈老师也替他着急,回答了这样一句,比一比和他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岂闻孔雀是君家禽乎?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3)比较这两句话的语气,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14)哪两个词用的得体,委婉,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个词看出他有足够的机智?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他果然-——(生齐答。)
这也应证了老师送你们的一句话:生读第3句——机智巧妙的语言化解尴尬的局面。
三.语言训练,品味回答的妙处。
1课件出示:
如此巧妙的回答:一妙在杨氏子回答得(       );二妙在他委婉地(    )了孔君平的说法,其实想告诉他既然(           ),那么(                 )。
或如果(            ),那么(                )。
2.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3.如果来客姓杜,那你想替杨氏子怎样回答呢?(改姓黄,白等,学生练说)。
4.老师小结:真不错,,看来我们也学会了机智又委婉地回答长辈的问话了。
四推荐故事,当堂练习
师: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聪慧的小儿故事,你想读吗?(见每课必练24页)
1.学生练习,当堂交流{哪个孩子的表达妙?}
2.老师总结:我们的母语的确魅力无限,有妙语连珠的语言智慧,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更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让这样美妙的语言一直伴随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板书设计:  孔君平(开玩笑)         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机智、有礼)     孔雀   孔家禽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66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