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优秀教学设计|《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高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认知,能够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言谈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答。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
由于学生初步开始接触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在此过程中,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并初步学习一些简单的古文阅读常识,通过学习来理解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对简单古文的阅读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文言文却是头一次遇到。学生一看到文言文,首先在心理上就会生产畏怯心理,所以教材在选编过程中,选择了《杨氏之子》这篇浅显易懂的文章,意在通过此文的学习,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所认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异。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理解基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点拨,会对学生认知文言文会起到更好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有其他相关文言文内容的引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4、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机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出示课题 屏幕出示故事: 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悦,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1、简要讲述故事。 2、板书课题。[板书:10、杨氏之子]   先自己大概理解,然后在老师的讲述下理解故事内容。               读题,解释课题,理解“之”的意思。 通过文言故事导入,让学生一上课就能感受到文言文不但言简意赅,也有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出示自学要求。   2、检查生字: 123       相机指导认读及写法注意事项。   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1)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孔指以示儿曰”省略了宾语“杨梅”,重点理解“示”。 (2)交流过程中注意多音字“为(wèi)”、“应(yìng)”的读音。 (3)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通假字“惠”通“慧”、古今异义“家禽”;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4)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把指导每句话读正确读流利。 4、指导整体读文。 【老师相机点拨:人物语言的精妙】       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指导背诵 1、学生自学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学习生字。 3、找出难读难理解的句子。        找出难读的句子,一起分析难读的原因,相机指导理解语句,初步认知文言文的特点,能理解句子意思。         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好每句话。     4、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大声朗读全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相机板书:孔君平]     (2)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两个句子,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5、试着背诵全文。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借助拼音及注释,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自主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发现难点。     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加深学习印象,理解更为深刻。         通过整体朗读,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得体。       学生通过解决疑难,反复熟读,不但可以体会人物特点,也可以背诵全文。 知识拓展       1、简要介绍《世说新语》。 2、出示《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鼓励学生尝试去理解,老师可以简要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世说新语》。     1、了解《世说新语》其书。 2、尝试理解两则小故事。 (一) 123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丁时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介绍成书经过及书的特点,再通过两则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对语言的积累。与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相吻合。 作业布置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     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搜集相声、评书和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                                                           人物:机智、聪慧                   通假字10、杨氏之子语言:得体、巧妙                   古今异义   教学反思:    本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涉及,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我除了特别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主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认知,能够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在开篇导入环节和课后拓展环节都引入了文言文的相关段落,理解难度不大,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与本单元的单主题,语言表达的得体精妙相契合。课前的古文对话,有理解难度,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兴趣盎然,课前学生的思维得已活跃起来,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古文的学习在理解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字音和读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主要让学习通过借助注释及课前的预习,解决字的问题,之后再引导全班一起完成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一环节整体效果比较好。全文一共只有五句话,通过学生的自学找出最难读的,让学生试读,纠正读音,再指导理解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整个句子,通过理解,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把句子读流利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地重点强调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告诉学生可以借助现代文的理解方法理解古文,但应该注意古文的一些特殊点,比如通假字现象、古今异义情况、古文多为单音节词等,并简要讲述其中的原由,使学生既能感觉到文言文的简洁,也学会了简单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能读好句子,也理解了句子意思。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古人的言行来思考感悟,提高自身对语言的认知度,学习运用得体巧妙的语言。为此,用大屏幕特别出示文中的对话,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感觉到语言的艺术效果。从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来看,对精妙的语言的把握学生都能有所体悟,大部分学生也都很开心地学习其中的技巧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故事情境,有感情地朗读,效果就非常好了。正因为在语言方法的独特之处,所以这个小故事也就成了轶事,为此,让学生激情饱满地背诵这个故事,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言谈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答。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故事,为此,在“拓展”这个环节,就对这本书作了简要的介绍,包括从《世说》到《世说新语》,以及其中相关的内容、知识等,学生充满了好奇。随之,问学生要不要再学习这本书中此类的其他故事,课堂一下子活跃异常。当大屏幕出示徐孺子和钟会的故事时,所有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自己读了起来,在学生稍有理解时,老师再加以点拨,所有学生一下子都兴趣极高。等到最后出示作业环节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老师意图,原来生活中的事件和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习作素材,有必要整理记录下来。通过作业,也指明了这一节课的最终目的。感觉比较成功的几处:一、用有趣的文言文故事导入,非但没有让学生感觉到有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二、通过学生自学,找出难读的句子,再解疑难的方法,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比较轻松地突破了难点。三、在学习中能够注意学习方法的提示和总结,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加以理解,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学习基础。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地引入其他知识、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等,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引入了美国罗斯福、介绍了孔坦的生平轶事、引入了与人物有关的古诗词、用学生熟知的电视和人名介绍背景、用熟知的成语来加深理解文中字词等等。五、特别注意引入本单元的主题,为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明确的目标。经验总结:一节课堂要让自己上得满意,也让学生有所获,除了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平时多读书,多积累,有丰富的积淀,在备课过程中才能驾熟就轻,将相关知识加以整合融化,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不足:一、课堂容量过大,设计的内容较多。一节课完成如此大容量的内容,幸亏所授课班级课前预习扎实有效,所以才能紧紧张张地勉强完成所有内容。虽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整个课堂结构中,个别学生印象中对于课文的理解有些仓促,时间稍显不足。二、教师的语言,尤其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不够精练。经验总结:语文是一门系统的工具性学科。教师除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外,更多要将语文课变成一门开放性的生活课,使学生能够时时处处皆能学语文、会学语文,并把语文能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65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