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牧童教学设计_《牧童》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1234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 “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234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牧童》教学反思
南靖县实验小学 吴阿莉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进入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课堂伊始,我以复习学过的古诗引入课文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的韵味,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铺”字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有的同学从“卧” 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1234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课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随机进行引导,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56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