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白沫子”和“咀嚼”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其中蕴藏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预设流程:
    一、揭题导入,想象说话
1、大家好!来自缙云长坑小学的魏建梅——我,很高兴能在冬阳的沐浴下,和充满童真童趣的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骆驼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课文。(边说边板书课题,最后加上间隔号)
2、读课题。
预设一:大家惊奇的眼神告诉我你们已经发现这个题目的别样之处了,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读题。(个别读,齐读)
预设二:看着这个题目,谁发现了它的别样之处?这个别样的题目你认为该怎么读?读课题。
3、想象说话
(1)看着这三个词,读着这个题目,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
(2)你们的想象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仿佛看到了电影里的某个特写镜头。看来,你们和它很有缘。知道吗?这篇课文是——(课件出示: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它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那么,这篇课文描写的画面是否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呢?请同学们带着导演的眼光边读边在头脑中放电影,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并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交流。入情地读着课文,你的电影里主要出现了哪几个特写镜头?
预设答案:镜头一——骆驼咀嚼
          镜头二——谈论铃铛
          镜头三——询问去向
三、走进“咀嚼”,品童趣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镜头一——(请一个学生读词语)骆驼咀嚼。
教学多音字“嚼”
(1)个别读咀嚼。这个生字在文中还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慢慢地嚼”)。
(2)、谁来读读这两个词?
预设:读对了。能说说什么情况下读jüé,什么情况下读jiáo吗?
     读错了。师带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里对它们的解释。出示:jiáo——用牙齿磨碎食物。
           jüé——义同“jiáo”,用于书面语复合词:咀嚼
(3)齐读这两个词语。字典里对“嚼”的解释很到位,那么什么是“咀嚼”呢?请在文中找到句子来解释这句话。
2、出示句子:“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1)对,这就是咀嚼。个别读。
(2)引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看着看着,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并出示这句话)
(3)作者看骆驼的感觉,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是——把它换成你自己的语言可以说是——(身临其境、入神、陶醉等等)123
(4)知道为什么吗?(有趣)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感觉是有趣?
(5)聚焦“白沫子”
·什么是白沫子?
·用白沫就能表达意思了,作者为何还加了一个“子”字?是呀,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常会加上一些“子”之类的词以表示自己对它的溺爱。比如,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读句子,读出有趣。
(6)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有趣?“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虽丑,但作者认为丑得可爱,虽牙长,但长得有趣,安静的态度更是能感化人静心欣赏它咀嚼的样子。再读句子。
(7)你们看见过骆驼吗?在哪看见过?可作者是在自家门前看到。你们看到过骆驼咀嚼的样子吗?你看着看着也会跟着嚼起来吗?你们猜作者为何会感觉如此有趣?
(8)课件出示材料: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
交流想法。预设答案: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通过电视、图片常见到,作者小时候见得少。
(9)再读句子。现在我们就是那个20世纪初的小孩,那个对骆驼充满好奇的林海英,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有趣。
四、再赏“咀嚼”,品怀念
1、小时候的林海英对骆驼咀嚼这样的事感觉是有趣的,当她42岁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她在头脑里回放这个镜头的时候,感觉是否还是这样呢?找到句子证明。
2、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1)个别读。板书“傻”
(2)是呀,随着岁月的蹉跎,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童年像骆驼咀嚼这样的趣事,在42岁的林海英身上,已不能发挥魔力般的作用了,但回首往事,作者的感觉难道仅仅就是觉得当初的做法有点傻吗?在她的心灵深处,还有着怎样的感觉?(想念)
(3)大家平时看电视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当放回忆镜头的时候,常常屏幕的色彩就发生了变化。(预设:生——变得淡了。)知道为什么吗?(有点伤感)
(4)出示补充材料: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5)那么,我们现在就是人到中年的林海英,就是42岁的林海英,当她人在台湾再来回忆儿童时代在北京的骆驼咀嚼这事,再来读这句话,你认为如果让你配乐,你会配什么类型的音乐?你会怎么读?
(6)配乐读,读出伤感。对比读,一生读出“趣”,一生读出“伤感”。
五、深挖“咀嚼”,品感激
1、紧接着学生的朗读,出示句子:“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看来,骆驼咀嚼之类的童年往事,带给林海英的不仅仅是快乐的回忆,也不仅仅是回忆时感觉世事变迁所产生的伤感,带给她的还有什么?123
3、到底骆驼咀嚼的事跟林海英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请找出句子。
4、出示句子:“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1)自由读。
(2)说说哪个词在你的头脑中驻足了一下?(慢慢地)
(3)请个学生读。为什么读得那么慢?
(4)找到写慢慢走的句子,读一读。
(5)再出示写咀嚼的句子。这样慢的场景,如果在电影里那就是慢镜头。谁能读出慢镜头的感觉?让一生读,其余生在头脑里放慢镜头。
(6)齐读句子。
(7)仿写:       慢慢地       ,总会           。
(8)透过这个慢字,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执着、人的坚持不懈)
(9)作者也看到了这些,所以,她也慢慢地写,写出了——课件出示:“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10)这一慢,慢出了什么?(成功)所以,作者面对往事还有一种——感激之情在里头。
六、小结延伸
1、带着感激之情读本节课学的句子
2、紧接着出示句子:“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齐读句子
3、这节课,我们几次品读写骆驼咀嚼的段落,每一次品读就像作者在不同年龄看童年往事一样都有着不同的感受,课后,你们有时间,可以再去品读,再去解读场景二和场景三,或许你们有会产生更深的感受。谢谢六()班的同学们与我共同度过了这绝对会让我终身难忘的35分钟。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53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