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故居|《毛主席在花山》综合资料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词语注释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诚恳:真诚而恳切。
沉思:深思。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特殊:特别,与众不同。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端详:仔细地看。
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
操劳:课文中指费心料理(事务)。
干扰:扰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干扰——扰乱特殊——特别耽误——延误沉思——深思
端详——打量局面——局势操劳——劳累诚恳——真诚
二、反义词
新鲜——陈旧严肃——活泼为难——好办特殊——普通
拘束——自由诚恳——虚伪
三、多音、多义字
文章导读
花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文章就讲了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崇高思想品质。
句段赏析
1.“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这是毛主席在请乡亲们回来时,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缓,态度是那么诚恳!
2.“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这是毛主席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一段话,说明了三个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一句,强调了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摆在特殊位置”,意思是认为首长、领袖的生活待遇应该不同于普通群众。这段话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思想品质。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
3.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这句话意味深长。毛主席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老人说的这句话,说明他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这位老人可能在哪儿见过毛主席一面,或者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也可能以前在一些地方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解放军的领导干部,但记不清是哪一位了。12345
4.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这是毛主席对警卫员讲的话。毛主席讲话时的态度是严肃的,话语中“不能……就……”的句式,看出毛主席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工作的环境。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来到花山村,工作很繁忙。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讲毛主席关心群众碾米的事。
第三段(第10至12自然段):讲毛主席让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并教育警卫员应该关心、尊重群众。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毛主席劝乡亲们喝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
写作特点
本文中心明确,前后内容联系密切,围绕中心选择的材料较典型。文中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这两件事是主要的,写得比较详细。毛主席为解放全中国操劳则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显得主次分明,可以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教学中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毛主席在花山》拓展资料
花山
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 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为了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胜利召开,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党在胜利后的总任务。文章就讲了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崇高思想品质。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
湖南省湘潭县有个美丽的韶山冲。在韶山嘴的对面,有一所半瓦半茅的农家房屋。1893年12月26日,在这所房子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的毛泽东。
八岁那年,毛泽东背起书包上学了。在私塾里,他是个十分严肃的孩子,从不随便说笑、打闹,功课没做完,他决不出去玩。
当时,私塾里教的经书枯燥无味,非常难懂。毛泽东虽然不喜欢那些经书,但他记忆力很强,领会得也快,读上几遍就能背得出来。剩下的时间,他就自己学习其他知识。
他非常喜欢读小说,《说唐》、《说岳》、《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他总是读了又读,甚至能把书中的情节背下来。每当放牛或干完农活儿,他就给别人讲述,跟大家谈论。12345
毛泽东不喜欢读经史,而喜欢读“杂书”,父亲很不高兴,再加上晚上看书又费灯油,所以经常阻拦他。毛泽东就用蓝布被单遮住窗户,使外面看不见屋里的灯光。他坐在豆大光亮的油灯下,贪婪地读着他在乡下能找到的一切书。
1910 年初秋,十六岁的毛泽东说服了父亲,离开家乡,来到五十里外的东山高等小学参加入学考试。作文的题目是“言志”。他联系人民的疾苦、民族的危急、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写了出来。校长和国文教员看了他的文章,惊喜万分,都激动地说:“今天,我们录取了一个建国人材!”
这所学校,学生们每天早上集合点名时,校长总要训话,还经常讲中国贫弱,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的时事。毛泽东总是认真地听着、想着。学校里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他经常给学生讲逐渐富强的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毛泽东听了,更为国家担忧。
一天,毛泽东看见一位同学拿着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便恳切地请求借给他阅读。那位同学答应了。几天以后,毛泽东把书还给那位同学时,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把书弄脏了!”那位同学翻开书一看,书上用毛笔画了许多圈圈点点。画得最密的是世界闻名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那位同学看了,不但没责怪,反而称赞不已。毛泽东对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遭受列强欺侮。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此后不久,毛泽东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子任”,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
解衣赠恩师
徐特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老师。
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举。毛泽东尽管日理万机,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他特地拍电,邀请徐特立来北京一见。
徐老来到中南海做客,毛泽东专门准备了几样湖南的家乡菜,为老师洗尘。毛泽东说:“没有准备什么好菜,老师请随便用吧。”徐老笑着说:“唉,人意好,水也甜嘛。”
该入座了,徐老对毛泽东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座。”毛泽东马上谦让道:“您是我这个主席的老师,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应该您坐上席。”让来让去,还是徐老坐了上座。
一转眼,几天过去了,徐老要动身回去了。毛泽东见老师的穿着,还是像过去那样俭朴,更联想到,徐老的爱子当年是为革命牺牲的,便拿出自己穿的一件呢子大衣送给徐老,以略表学生和晚辈的敬意。徐老接过衣服,激动得老泪纵横。毛泽东拉着老师的手,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徐老回到家中,十分珍爱学生的这件赠物,就让老伴收藏好,只在庄重的场合,才拿出来穿一下。
毛泽东的故事
一、毛泽东的衣着
节俭、朴素,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特点。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他的衣着,简直是俭朴到了让今天的我们无法相信的地步。
进京时 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于穿衣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他常常是有什么穿什么。为了少做一件衣服,为战争节约些开支,毛泽东的衣服上往往是补丁上缀补丁。1949 年,毛泽东进了北京城,曾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在见张澜前,吩咐卫士李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然而,李银桥在毛泽东所有的家当中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不打补丁的衣服来。李银桥异常委屈,对毛泽东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倒劝慰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张先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他硬是穿着补丁衣服见了张澜,又见了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陈叔通等知名人士,更受到各位民主人士的尊敬。12345
二、尊敬谦和 谢之以礼
1949 年1月,北京解放了。历尽旧时代沧桑的86岁高龄的画家齐白石,从此步入了新时代的幸福坦途,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毛泽东亲笔写信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新政协会议,共商建国大计。齐白石看了信,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崇敬和爱戴,齐白石精心镌刻了朱、白两纹寿山石名章,在开国大典前夕,献给毛泽东。
1950 年夏,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专门看望齐白石老人。第二天又把他接到中南海叙谈,品茶赏花,共进晚餐。在席间,毛泽东亲自给他夹很烂的菜,并敬他几杯葡萄酒。为了感谢毛泽东的款待,齐白石把自己用了半个世纪的石砚以及从自己珍藏的精品中选出最好的作品——一幅立轴《鹰》和一幅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分别题款后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收到礼物后,也以礼回谢。
1953 年,白石老人双喜临门,荣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又逢90大寿。毛泽东特意送上四件寿礼: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纯羊毫书画笔、一苗东北野参和一架鹿茸,祝老人家福寿康宁。白石老人激动地说:“毛主席太看得起我了,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古人讲蔗境弥甘,我如今可享这份清福了。”
齐白石愉快地欢度晚年,他的唯一愿望是要活到120 岁,用自己在艺术上的辛勤耕耘来报答人民和领袖。但是,毕竟人的意志拗不过自然规律。1957年,95岁高龄的白石老人重病绕身,毛泽东劝他静屋休息,要节劳,少见客,还派田家英去探望多次。白石老人对田家英倾吐自己对毛主席的衷心感谢之忱。弥留之际,老人留下遗言:将自己珍藏的字画、作品和用过的东西,献给毛泽东。
三、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毛泽东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毛泽东又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泽东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表回答:“塘里挑来的。”毛泽东要老表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老表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泽东又问:“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老表苦笑着摇了摇头。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泽东卷起衣袖、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终于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甜的井水,群众们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泽东真是什么事情都为我们想到了!”
红军长征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他们要把这口井填掉。沙洲坝人民听了怒火满腔,决心拼死保住水井。敌人白天来填,群众就晚上挖开;敌人填了五次,群众也挖了五次。敌人无可奈何,只得罢手。沙洲坝人民终于把毛主席亲手挖的水井保住了。12345
建国后,沙洲坝人民把这口井称作“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后来又把木牌改为石碑,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四、题书“人民日报”
1946年4月,晋察豫中央局准备办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豫日报”或“太行日报”,让薄一波请毛泽东题写报头时再确定用哪个名。
“为什么不叫‘人民日报’?”毛泽东对薄一波说。“好!就用主席取的名。”薄一波答应着说。毛泽东提笔蘸墨,一连书写了五份横式的“人民日报”字样。他一会儿拿起这一张端详一番,一会儿拿起另一张看着摇摇头放下,最后挑出一张比较满意的,交给薄一波。
两年后,党中央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人民日报”成为华北局的机关报。报头书迹需要有所变化以示区别,薄一波再次请毛泽东书写。
1948 年11月30日,西柏坡。几名要去学习的警卫排战士来向毛泽东告别。大家看到满桌子遒劲有力的“人民日报”毛笔字,都很兴奋,便询问为啥又要重写,毛泽东笑着说:“全国要解放了,我们要办一张比原来还要大的‘人民日报’!”大家又问主席对哪份比较满意,“‘人民日报’这四个字写成报头,中间这两个字要小一点,两边这两个要大一点,这样就好看。”毛主席拿起一张字迹,对大家说。
朴素的几句话说出了书法上的艺术大道理,即章法布局问题。“人民日报”四个字,从笔画来说,第一个“人”字最少,只有两笔,第4 个“报”字笔画最多,写不好会头轻脚重,失去左右的平衡和艺术对称。“民”和“日”在中间,视觉空间相对会感到比较小,即使写得与左右两字一般大小,也会使人产生大的感觉。所以,毛泽东从他的书法实践中,有意把中间两字写小一些,使这种错觉消失,从而达到布局上的艺术和谐,这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书法上的造诣。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毛主席的事?把它们放在“发表评论”上。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129.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