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一等奖_《“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及点评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课前板书生字。
 师:(读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不要这样拖腔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这样读(加快语速,连贯地)“精彩极厂”和“糟糕透了”;(生读)再整齐一点就好了。 (生再读)很好!再来一次。(生读)
 师:这篇课文有三个有意思的地方。第一个,题目很有意思,它不是个陈述句,是两个短语,而且两个短语意思截然相反。前面说“精彩”,后面说“糟糕”,几乎是反义的。再用上“极”,“极”就是极致,到底。再也没有越过的了。后面有个“透了”,“透”就是不能再过这个界限了。再加上两个引号。我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题目。一起再读一下。(生读题)
 师:很好。这篇课文讲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呼唤子女对父母的爱,因为爱是互相的。这篇课文有6个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师分两行指名读,再集体读。)
读好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师:6个生字会念了。把课本打开,轻声地读一遍课文,轻声地把它读通。(学生自由读书,老师倾听每个孩子读书,请了二个孩子站起来。)
师: (表扬)读得都很好。读书要坐正坐直,这个小朋友做得好。读书要投入,这个小朋友做得最好,还有表情。读书还要正确地读,不能唱读,一字一顿地读。这个小朋友读得好。这篇文章比较长,有17个自然段。拿出笔在每一小节前面标上阿拉伯数字,看看是不是17。听老师读第一段。书拿起来。(师范读)好,谁来读读?
生:记得七八岁的日的时候……
师:很好,就是这么念。(生继续读)
师:大家注意啊,前面的话是作者写的因此他读的时候比较平直。后而的话是母亲说的,而且是兴奋地嚷着,眼睛亮亮的,因此渎得高昂。再来一次。
生:眼睛亮亮的,兴(xìng)奋地——
师:兴(xīng)奋地,不是兴(xìng)奋地。
生:(读)兴(xīng)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
师:真好!坐下。还是第一段,谁再来读。
生: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
师:不是我写了——第一首诗,把“我写了第一首诗”连在一起读。
生: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
师:好!比第一个还要好。(又指一生)你再来读。
生: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
师:天哪!你的声音多美啊。再读读“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每个字都要读清楚。(生继续读)
师:好极了。她两个词读得好,“确实”,一般的读“确实是我写的”,她很强调:“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后面一个“再次”,她念得也非常好:“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读得太好了,要超过她简直不可能。谁来?(生举手)
师:哦!你读。(生读)真好,你的确比他们好。老师小看人了。好的,第一段我们念完了。最后一段就请坐在最后面的同学来读。(生读)123456
师:你读得很认真,一个字都没读错。但你没有读出情感。谁来?(一生再读)
师:好极了!啊,我终于发现了你。继续——(生继续读)越读越好了。谁再来,也是这一段。(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读得也很熟练、很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一起读,人要坐正;一起读,书要放好;一起读,声音要轻不要急,预备起——(生集体读)
师:哎,不要慢,要快。(生继续读)
师:不是(一字一顿)“一直交织在我耳际”。(师范读起头,生集体读)就这样读。不要一字一顿地读。再读一下课题。(生读)
点评:读的训练。没有过多的环节,贾老师以其独特的审视的眼光,一下子就抓住了具有教学价值的两个重点段。孩子们把两段读得字正腔圆、情韵毕现,明白如话的文字,还需要教师喋喋不休的解读和指导吗?
但贾老师又是严格的。他指出了几个学生唱读、顿读、破读、错读的地方。他非常强调读书的习惯:“读书人要坐正坐直”“读书要投入”“书要放好”“声音要轻不要急”。这些不为现在老师重视的地方,恰恰是读书最重要的基本训练。
贾老师曾向叶老的儿子叶至善请教叶老是怎样教他写作文的。叶至善说:“不教的。”父亲只让他把作文读出来。读着读着,父亲说:“我不懂。”于是,他就改。再读,终于通了,文章就写好了。教语文就这么简单。
读好对话
师:两个极端的断言放在一起,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题目有趣,故事也有趣。这个故事是通过对话来写的。写故事,用人物的语言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现在读一读写人物语言的句子,读出声来。(学生轻声自由读书,师板书)
xx说“    ”
“    ”xx说“    ”
“    ”xx说
师:你只要读写人物语言的句子。如果是父亲说的话,你要冷酷无情;如果是母亲说的话,要温柔。如果是儿子说的话就有点无奈。你读的在第几段里?
生:我读的是在第一段,“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提示语有吗?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读得一般,只是每个字读出来了。正确的读,不是这样的。  
生:我读的是第二段的第一句。“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道。
师:对。这样读才对。谁再来。
生:我读的是第十二段。“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太好了。谁再来读?
生:我读的是第七段。“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师:真好!这样读才对。
生:我读第十三段,“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很好。真像他的父亲。谁再读。
生:我读的是在第一段,“巴迪,真是你写的吗?”
师:前面提示语有吗?将句子读完整。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123456
师:你读得真是精彩极了。还有能这样读的吗?
生:我读的在第十段。“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好的。(又指一生)你再读读。
生:我读的是第十三段。“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几乎都用对话、人物语言写出来的。写人物语言有四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边;省略了提示语。为什么写人物语言要有四种,有变化啊!文章有变化才好看啊。有小朋友说,写人物语言xx说后面都要加冒号和引号。真是这样吗?现在给你三个“说”,(指黑板)说、说、说,我请小朋友在“说”后面加上标点。三个小朋友,看看说后面是不是都是冒号。(生板演)
师:很好!提示语在前,用冒号引号。起什么作用?起提示作用。说什么来着,请看后边。提示语在中,逗号,起什么作用?停顿一下,话说了一半,后面还有呢。提示语在后边,用句号表示结束,话完了。提示语可以省略,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读者读了以后,不会搞错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样一写,形式就多样了,文章就活泼了。找找这种形式的句子(第一种)。
生:在第一段: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第二种形式的句子。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
师:第二种形式的呢?
生:第八段,“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第二种形式的句子在哪儿呢?(生读:亲爱的,我真不懂……)
师:嗯,怎么能这么响?轻一点。
生:(集体读)“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用第一种形式来读这句话。
生:母亲嚷着:“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用第三种形式读这个句子。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母亲嚷着。
师:哎。用第四种形式。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一起读课题。(生读)再读。(生读)
点评:读和写的训练。继续读对话,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贾老师让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专心致志地读,巧妙地用“注意读好‘提示语’”的提示来指导学生体味父母对话的情味和意蕴,让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同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贾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不是同叶老教儿子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借读提示语的机会,  贾老师又教了提示语在对话前后的四种不同写法,真是一箭双雕。
说好故事
师:(读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大家已经读过故事了。大家想想题目为什么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丁”上面加引号?123456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一个人说的话。说的话加引号。
师:不是一个人说的,是两个人分别说的话。是不是?是借别人说的话。借过来,就要加引号。  “精彩极了”谁说的?(生:母亲)“糟糕透了”谁说的?(生:父亲)两个极端的断言。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
生: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的时候,母亲鼓励他。
师: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谁,怎么说的?
生:在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在巴迪写第一首诗的情况下,母亲用“精彩极了”来鼓励他。
师: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充分利用课文里的信息。
生:记得巴迪七八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母亲念完了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说这首诗精彩极了。
师:说得越说越长了。谁能再来说。
生:巴迪记得他七八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她的母亲刚念完这首诗眼睛亮亮的,非常兴奋,她说:“精彩极了!”
师:就说四个字?还有吗?课文里语言信息都要用到啊!
生: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那是——‘首很糟糕的诗。但是他的母亲鼓励他,母亲装着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这首诗精彩极了!”
师:后来呢?
生:后来她又搂住了巴迪。
师:好的,越说越好。再来看“糟糕透了”。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不要说“父亲为了鼓励…‘为了批评”“为了鞭策”他的儿子,所以才说“糟糕透了”。不要这样。要充分弄懂课文里面的意思。要越说越好。
生:在巴迪七八岁的时候,他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念完这首诗,她打算把这首诗给父亲看,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突然推门而人,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这首诗吸引住了。巴迪父亲看了这首诗问:“那是什么?”他顺手拿起了这首诗。“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哎,你说得好极了。读题目——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两个极端的断言,到底谁说得对?
生:父亲说得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几年后,我再拿起那首诗,我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因为那的确是一首很糟糕的诗。
师:这首诗的确是糟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母亲和父亲说得都是对的。因为巴迪写那首诗的时候只有七八岁,写出那首诗已经不错了, 因为不同的年龄写出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师:所以你认为——
生:所以我觉得父母都是对的。
师:我非常赞同你的意见。两个都对的,都很中肯。这首诗是七八岁的时候写的,那是第一次写诗。母亲觉得儿子很伟大,能写诗了,所以说他精彩极了,还搂着他,眼睛亮亮的;而父亲认为很糟糕,不但糟糕,而且糟糕透了。那时他毕竟是个小孩,在他12岁的时候,再问过头来看这首诗时,的确是糟糕。‘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不同的出发点,殊途同归,都归结到哪个字上来?从课文里找出这段话来。
生:第十七段,我从心底里知道……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母亲是鼓励,不断地激励;父亲是鞭策,别骄傲别自满。都是为了爱,而正因为有了爱,父亲的爱、母亲的爱,使他走向成功。哪句话写出了他的成功?123456
生:在第十六段,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师:作者叫巴迪,是美国的一个著名的作家,后来他写了几十部小说,编成电影、电视剧剧本,在美国很有影响。他回忆起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写成以后,父母对他极端不一样的断言,使他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母亲是慈母,父亲是严父,都是为了让他走向成功。最后一个自然段,自己轻声地读。(学生自由读)
点评:读和说的训练。依然环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矛盾练“说”,有了前面朗读铺垫,这里的“说”就顺理成章了。利用文本语境练习复述,既是学习又是创造。孩子们用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文本语言,内化之后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熏陶着他们的情感。  
背出最后一段
师:好,题目很有意思,故事也非常有意思。最后的感悟也很有意思。哪位小朋友再来读一读,让我来听听——(生读最后一段)
师:听老师读,你可以轻轻地跟着老师读。看老师怎么读的。(师范读)
师:下面,我请清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来表演。要自信。
生: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男:糟糕透了。
女:精彩极了。
男:糟糕透了。
(生读完)
师:好!我真不知道怎么来评价了!我们一起来背,能背的跟着背。(师生同背)我在前面看了,已经有五个小朋友背上了。一个站起来,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太好了!(老师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实在背不出的看书。书拿着,实在背不上,就看看。(集体背)谁单独地背背看?(指名背)师:很好!“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出发点都是爱。小朋友们想想看,在你生活中,像母亲这样的爱,有吗?举个例子。
生:我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写一篇作文去参赛。我写了的作文虽然不好,但母亲还是鼓励我,最后我的作文参赛了,获得了一等奖。
生:二年级,有一次我只考了70分,爸爸严厉地批评我,妈妈却一直在安慰我,让我继续努力。
师:这两个例子与课本里的有点雷同。别的有吗?
生:我一年级第一次作文考试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很紧张,妈妈一直鼓励我,让我自信。后来我的那篇作文得了优秀,还登了报。
师:父亲的爱,那种类似“糟糕透了”的爱,有吗?
生:小时候每次生病妈妈照顾我,爸爸说:“这个病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自己会好的。”
生:小时候,我学骑门行车。有一次我摔倒了。妈妈安慰我。爸爸说:“你怎么这么笨呢?连骑自行车都会摔倒!”
师:结果会骑了吗?
生:会骑了。就因为爸爸骂过后,我一直在骑,骑骑骑,就会了。
师:就是这样。作者在最后一段才体会到。我们再来背最后一段。(集体背)
师:爱的形式不—样,出发点是—样的,就是对你们的期望。我在黑板上写两个字,我想小朋友一定很熟悉,有的可能会对他很崇拜。(板书:李咏)认识吗?是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这几年的春晚都由他主持。我找到—份资料,介绍李咏小时候的—段经历。(师讲李咏的故事)
师:同学们,爱是永恒的,爱让我们走向成功。好,课就上到这儿。123456
点评:读和背的训练。贾老师的教学,没有用多媒体,没有眼花缭乱的环节,也没有外加的“渗透”,对于体现教学价值的核心语段,“咬住青山不放松”,读通、读熟、读透,读了还要说,说了还要背。语感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就是这样得到升华的,贾老师的教学是简约的,而简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贾老师深厚的功力。他善于用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提炼和重组,激活了教材,从而使教学源于教材,更高于教材。
总评:
听了贾老师的课,联想到时下各式各样的“展示课”,觉得当今语文课有三个境界:
一日“乱花渐欲迷人眼”。
声光电图齐上阵,各种“理念”纷登场。花拳绣腿,热闹非凡,唯独语文课少了语文味。
二曰“风景这边独好”。
老师素质好,上课如行云流水,光鲜亮丽。但有时不免显山露水,流露出教师过多的自我关注。
三日“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大师级人物的课。不管“两岸猿声啼不住”,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简约,朴实,高效。这样的课,是科学,也是艺术。可谓举重若轻,大雪无痕。
贾志敏老师的课就属于这一种。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73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