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背景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课文。课文的内容大致是:1989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子还活着,坚信儿子还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和阻止,夜以继日挖了38个小时,直到救出了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案例主题:让学生感动。语文学习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
案例过程描述:
片断一: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提问。
师:同学们,以前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孙老师也不想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但问题不多,只有一个。想知道这是什么问题吗?
生:想!
师:但我不能告诉你们,我想让你们猜(生疑惑的样子),你们可不能乱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认真听:第一,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问句提问,会在哪里提?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呢?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呵!这么肯定!那你能说说这一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你能回答吗?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聊天对话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放松的情形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文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初步的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片断二:激荡思维,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师:是啊,由于这们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的结局,不可思议。我们都知道5.12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许多学校的房舍倒塌了,很多孩子埋在了废墟里,也有许多父母也抱着这样的信念,结果却是看到一堆破碎的瓦砾,看到的确是一个个血肉模糊的孩子,你听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生:很伤心,很难过。
生: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生:这些孩子真可怜!
师:老师要改变这个故事的结局。
出示字幕:(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看见这位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坐在堆破碎的瓦砾,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喃喃的说:“亲爱的,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可能。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中,感觉到事情很糟糕
生2: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说明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学生生还的希望很小。
师:如果结局是这样,你们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生:(沉默)了不起。12
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了不起?
生1:因为我看到了这位父亲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的信念。
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结果,要看事情的过程,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和阻止,坚强,坚持的精神让我感动,让我敬佩。
生3:这位父亲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永远和儿子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
生4:也不管生死,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师:我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局看出来的,而是从父亲努力营救了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生:是。
(在上述的片断,我改变故事结局,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位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解读这位父亲,并且心甘情愿的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和爱。同时,学生还能努力的为新建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要关注事情的过程,不论结局如何!)
片段三:搭建平台,点燃学生的写作思路。
师:你们都觉得这位父亲非常了不起是吗?
生:是的。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14位孩子的父亲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着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点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把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写出来。
生写,老师巡视读出各个学生文中的关键词,经验分享,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课堂上,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心声诉诸笔端,既是阅读反思,又能锻炼书面表达的能力,事半功倍,一举两得。体现了书面表达与阅读的整合。)

课后反思:
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于语文”
首先学生学会质疑能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层次。问题上升位学习活动的核心。在这堂课上,我没有“浅问辄止”,而是多方位地指导,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在和文本深层次的对话中发展自身的对话能力。
语文学习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是苍白无力。这篇课文,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感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觉得我还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为事情的过程中感动。学生多元解读能丰富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体验。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重对话的交织,这正是语文教学真正的实质。于是就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领,让学生完全把握课文,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和爱。这位父亲坚守信念,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人们的谈论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转化为书面语言。
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共同走过的一段人生之路,每一个文本都是师生共同享受的一份精神大餐。发展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任务,而时长时间的积累。在这堂课中,我对这个问题关注的还不够。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51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