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课堂实录|《梅花魂》教学实录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 12个生字,会写 15个生字。正确读写 “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衰老、手绢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继续开展 “浓农乡情 ”的活动。
学习难点:理解 “梅花魂 ”中 “魂 ”的含义。
学习准备: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走进梅花
师:孩子们,先让我们静静地走进梅花,边欣赏边思考:梅花给你怎样的感觉?(课件展示梅花图,一幅幅冷艳幽芳的梅花,让孩子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味。)
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梅花很美,清新淡雅。
生:让我想起“梅花香至苦寒来。”
生:我觉得梅花真不容易,大雪飘飞,还能开得这么灿烂。
……
二、解读爱梅
1 师:你们喜欢梅吗?
生:喜欢!
师:是的,有这么一个老人也是那么喜欢梅花。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生快速浏览,交流。
2 研读珍爱梅图 玷污不得
生:我觉得第三段能体现老人爱梅。生读全段。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划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
生读书,边读边划,有的还在边上写上评注。
交流
生:我是从外祖父说的话感受到的。有生以来,我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外祖父以前那么慈祥现在却训斥我妈,我感受到他对梅花的喜爱。
生:我也从这里感受到,外祖父以前是很慈祥的,而现在却因为梅花图而发怒,这正是体现他对梅花的喜爱。
师:你能读出外祖父的心情吗?
一生读,(生气的成分不够)。师:这里有个问号,对,是反问句,语气要强烈。谁再来?
一生再读,这次好多了。师:我已经能感受到外祖父的生气。
孩子们跃跃欲试,师:这样吧,来把你感受到的外祖父当时生气的心情读给同桌听听。学生读的很投入。
生:我从爷爷的动作中也能感受到他对梅花的热爱。“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中“轻轻刮、慢慢抹”我体会到在这点。
生:我还从他的表情中感到,他本来是慈祥的,现在却顿时拉下脸来。
师;是啊,作者为了突出外祖父的爱梅,不但运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进行了比较。
生:老师,这种对比还有呢,前面写我偶然摆弄他的古玩,他不甚在意,而现在仅仅因为我在他的画上留了个脏手印就训斥。我感觉到外祖父把梅花图看得比古董还重要。
师:是啊,在外祖父的眼中梅花是那么的重要。
生;但老师,我也和文中的作者一样心里觉得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师: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呢?同学们请再好好地读读课文。
三、感悟气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交流
研读梅的秉性
生:从“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知道,外祖父喜欢梅花是因为梅花有骨气、有灵魂、有骨气。12345
生:我也从这句话知道,外祖父喜欢梅花是因为梅花不怕寒冷,愈是寒冷愈是有精神。这让我记起了一句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讲的就是这种精神。
师:是啊 ,这就是精神,你能读出这样精神吗?
生读,自豪的读给同桌听。齐读。
师:外祖父爱的仅仅是梅花吗?请接下去再读读!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觉得外祖父还爱着中国,因为他说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景遇里,总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他爱梅花其实还爱着向梅花一样的中国人。
生:梅花是有骨气的,而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也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外祖父爱梅花也就是爱这些有气节的人物。
师:能说说你心中有气节的中国人吗?
生“我知道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我知道文天祥,他有句诗歌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生:我知道岳飞
生:我知道不和*臣同流合窝投江而死的屈原,还有誓死不屈的刘胡兰。
……
师:这些人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都是外祖父心中的梅花啊。外祖父爱梅花,其实更爱着这些中国人爱着我们的中华民族呢!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这段话。
生读
四、体悟眷恋
师:然今天,外祖父作为漂泊他乡的老人,那么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中国人,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啊?同学们,请再读读课文,你能读懂他的思念吗?
生读课文,交流三次流泪。
1 、第一次流泪
生:我从第二小节感受到,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想念家乡的诗句就会掉泪。
师;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生投入地读“每当……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外祖父,走进一个漂泊他乡的老人,一起来读读这段话。齐读。
2 、第二次流泪
生:我是从这部分感受到的。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的哭了起来……一般大人是很少哭的,可外祖父听到我问他要不要回国时,他却哭了 。我觉得他一定很想回去,而又回不去,所以伤心。
生:“呜呜呜”我感受到他哭得声音很大,真的是很伤心啊!
生:老师,我想读读他们的对话。
(生读得非常的投入,读到后来不禁哽咽起来)
师:谢谢你,孩子。你已经走进了一位华侨老人的心灵。
3 、第三次流泪
师:还有吗?
生:还有,回国那天,天气凉飕飕的,可外祖父还来送我们,他是多么想和我们一起回去啊!
生:我也从这段中“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时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感受到外祖父心中的伤感。因为外祖父平时头发都理的整整齐齐,但现在被风撩乱了他也不理会,他心里只想着祖国。
生:我也觉得这里风缭乱的不仅仅是他的头发,祖父心里也是那么的乱,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人站在码头上的样子。
生:船快开了,这里说外祖父泪眼蒙眬,我感受到外祖父心里非常难过。
师;是啊,老人又一次泪眼蒙眬,在船快开的那刻,他上了船递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帕,难道老人仅仅是想送我一块手帕吗?
生:我觉得这手帕代表着外祖父的一颗心,他是要我把他的思念家乡的心带回家。
生:我也觉得这块手帕代表外祖父的心,而且是像梅花一样的心,有中国人气节。
生:我想这手帕外祖父就把他当作了自己,自己不能回去了,他希望孙女把他最喜爱的梅花图和手帕带回去,就好象他自己也回去了!因为课文最后一句说“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课眷恋祖国的心!12345
师:讲得真好,孩子们,这位老人想让作者带回去的何至是一幅梅花图、一块手帕啊,那是一位飘泊他乡,心寄故乡的老人的心啊,那带回去的是一位华侨老人的灵魂啊!一个想回而不能回的老人面对离别的亲人,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朝思暮想的祖国,心里在想什么呢?当他把那块手帕郑重地递到我的手上,他又想说什么?孩子们你能把这位老人心里想的嘴上想说的写出来吗?
生写,音乐《魂断蓝桥》
生交流。
生:看到这血色的梅花,就要想起你伟大的祖国,想起那些有气节的人,要想起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心。你带回了梅花,就带回了梅花,就带回了我的牵挂,带回了我的思念。莺儿,要记住,你是中国人,你的身体内流淌着的是中国传统的血统。
生:当外祖父面对着茫茫的大海,他心中不禁掠过一阵伤痛的风。他面对着大海默默地说:“大海啊!我回不了故乡!请你把我的思乡之情带回去吧!”就在这一刹那,他流泪了……他又不放心大海能否把他对故乡的思念带回去……于是他又递给莺儿一块带着他思乡之情的手绢,他在心中念道:“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手绢!你要把我的思乡之情带回祖国!并继承梅花的秉性——永远爱祖国!”
生:外孙女,你要好好读书,来报答祖国吧!外公老了,不能回去了,这血色的梅花就像我的心,你把它带到祖国,也等于把我的心带到祖国了!那样我也安心了!
五、小结:
   师: 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一起来唱外祖父的心声:《我的中国心》。
   师生齐唱歌曲,下课。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瑛所作 。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 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 , 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 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梅花魂》中的魂,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 “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后 ,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一 、 教学中要注重 以读促讲,融入真情实感。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 , 语文技能 , 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 . 教学当中的 " 情 " 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 " 催化剂 ", 有了它 ,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 在语文课堂里 , 孩子对待语文学习 , 不应是被动的学 , 旁观者似的学 , 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 生命成长的过程 , 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 , 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 . 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 因此 , 教师要充满激情 , 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 , 激情 . 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 , 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12345
    二 、 给学生一个 " 对话的课堂 ".
    传统的语文课堂 ,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 , 谈不上和谁去 " 对话 ".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 " 对话 " 的课堂 , 实现 " 文本对话 "," 师生对话 " 和 " 生生对话 ".    " 文本对话 ": 比如在这堂课中 , 在最后学完课文 , 我问道 :" 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 引导学生去想像 , 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 以文会友 ", 充当其中的角色 , 去体验 , 去感受 .
    " 师生对话 ": 在课堂上 , 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 ,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 , 不再那样高高在上 , 不容侵犯 . 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 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 " 我 "!
    " 生生对话 ":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 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 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 ,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    三 、 引领孩子去读书 .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 教材无非是例子 . 那么 ,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 只有在实践中 ,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 , 提高 . 基于这个思想 , 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 推荐给学生阅读 . 在《梅花魂》的教学后 , 引领学生阅读现代和古代诗人所作的几首诗歌 , 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 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之情 , 离别之情的诗歌 , 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
    四 、 给学生一个 " 感悟的课堂 ".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 :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 , 对人的发展来说 , 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 " 地球 ".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 , 又是一种感情经历 , 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
    梅花魂这一课讲述的是华侨老人的思乡之情 , 爱国之情 . 这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呢? 首先我通过回忆写梅花的诗 , 展示梅花图片 , 而后 , 我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 , 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 , 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 , 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 . 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 , 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 。 在课堂上,我很投入,并紧紧抓住文中的一条主线索: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进行教学。但是同学们的激情却并不高涨。课后,想想这样一篇充满感情的文章为什么就没有激起那孩子的共鸣呢?平静下来后,我开始认真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
1 、 没有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华侨老人常年旅居海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于旅居海外的生活似乎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远,而一个孩子对年老的人落叶归根的思想似乎也无法理解。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和感悟外祖父的情感呢?按我的教学预设是通过朗读来感悟,在课堂上还是有很多孩子感悟到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融入到课文中去。这一点就说明我没有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更没有拉近外祖父与学生的距离。12345
如果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我”就是那个外孙女,外公就是“我”的外公,想象一下老华侨离开家乡几十年,眼看将要葬身于万里之外的异乡,会怎么想呢?或者可以创设“我”就是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年少时为了求学漂泊海外,然后成家立业,多少次曾经站在海边向祖国了望,却回不了自己的家乡。年老后有了回乡的希望,但却动不了了。我认为教学效果会好些
著名特级教 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如果老师的引导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何愁撬不起情感这个“地球”呢?
2 、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错位?
叶澜 教授曾经指出 :“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预设和课堂生成发生错位时,教师如何用自己从容的态度、灵活的机智,去化解、去启发、去引导呢?这永远需要通过课堂实践去磨练的。教学的真正价值,是在学生思维出于愤悱状态或者一时犯错之时,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纠正思维的偏差,达到更高的境界。
3 、 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梅花魂》是一篇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字里行间渗透了外祖父以及作者对祖国深深地爱。教师在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精妙的同时,应相机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也正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改正的问题。
4 、不要让掌声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回答的精彩的地方,其实不必要用掌声来表扬学生了。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激励性的评价,足以使学生的心头乐开了花。唐突的一阵掌声,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一篇好好的情感型的课文,反而被凌乱的掌声给破坏了。这些教学行为都是因为自己平时太随意的缘故。细细向来,这堂课,哪怕回答得再好,也不必要用掌声。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19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