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4-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2345678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345678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2345678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12345678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12345678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12345678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12345678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èng。

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878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