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022-01-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师让生介绍自己是哪个班的学生
生1:五年(6)班
生2:五(6)班
师:这两种介绍相比,有什么好处?就说6班行吗?
师:既简洁、又要准确是数学上很好的思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书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
出示情境图——班级的队列图
师:谁能介绍我们班班长的位置
生1:第2排右边数第2个
生2:第4组第2个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2:我是从左往右、从前往后数的
师:怎样才能准确的说出班长卓玲的位置,数学上有特定的规定
教师介绍列与行,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是列,从前往后数是行,让生上台试指出各列和各行
师:现在谁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说卓玲的位置
生:第4列第2行(教师板书)
把队列图抽象成圆圈图
让生指出各列和各行、跟着课件数列与行
在圆圈图上找出其他两个同学的位置
师:要说第几列第几行,6个字也很麻烦,是否有更简练的方法呢?我们可以用数字、图形、符号更简洁、准确的表示,小组交流,自己创造一个
学生尝试,交流评析
师: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数字4和2
教师介绍数对,(4,2)读作:42,数学上有个很好听的名字,我们叫它“数对”,师:为什么叫数对?
生:2个数字组成的一个整体
在圆圈图中,用数对说说(1,6)、(1,5)、(5,1)
师:(1,5)、(5,1)这2个数对一样吗?
生:不一样,(1,5)是在第一列第5行,(5,1)是在第5列第1行。
练习
用数对猜字
生:学习数学乐趣多
选礼物
师:你能说出炸弹所在的位置吗?
师:这组数对有什么特征?
生:都在第4列
师:处在同一列的,数对中的第一个数都相同出示礼物所在的位置:
师:这一组又有什么特征?
生:第2个数相同
师:处在同一行的,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出示ye的数对:(1,1)、(2,2)、(3,3)、(4,4)
师:这组数又有什么特征?
生:数对中2个数字都相同
师:用相同的数字表示一个位置
介绍数对的由来
看完说说感受
三、课堂拓展
1、在教室中,找列与行,用数对写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2、数对接龙。
3、猜数对(5,x)师:什么确定,什么不确定?(x,5)呢?
数对(x,x)可能是指所有同学吗?什么数对对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呢?(x,y)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生活中哪里有用数对的知识?

【总评】: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这部分知识也是学生在第三阶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林老师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在课堂上,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与学生亲切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以切实的研究者的身份与学习伙伴们愉快地讨论和合作,逐渐生成了新知识,掌握了好方法,层层深入教学实质,达成了教学目标。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生活的数学。
从课前的组织还是课的导入,教师都精心预设,如,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几班的,及班级学生的队列图,这些素材都是来自学生身边的,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12
2、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本课教师教学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课的伊始,教师出示座位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描述同学的位置,这时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说法,标准不一,显然很不方便,怎样才能准确简洁的确定位置,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寻求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在介绍行、列的含义,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后,教师把队列场景图抽象成圆圈图,让生在圆圈图中找同学的位置,进一步理解列、行知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提出更高要求:6个字不够简洁,谁能用数字、符号、图形创造更简明的方法,这里数对的知识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给足时间让生自己去创造,虽然他们的创造粗糙些,但“数对”的“雏形”已出来,最后,教师再介绍规范的数对,此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抽象,比较优化等数学思考,也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
3、注重教材的创新使用,优化练习的设计。
本课除例1的教学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后面的练习也巧妙的结合教室的座位具体情境进行改编,如引导在教室里找找同学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知识进行猜字游戏、送礼物活动等,使学生发现数对中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第一个数字相同,同一行中,数对中第二个数字相同,最后,在数对接龙的活动中,让生理解了形如(5,x),(x,5)(x,x),(x,y)等数对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对的理解,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之美。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shuxuejiaoan/10491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