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生:我以前看过黄河最险要的地方??壶口瀑布的录像,我判断刚才录像中那震撼人心,飞泻之下的就是壶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在中国的河流中,只有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颜色是黄的,所以我看到录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黄的,就知道这条河一定是黄河。
生:我看到录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呼啸而去,我就感到这一定是黄河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才具有这种雄浑的气势,正如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刚才,我看到河道有宽有窄,看到岸边的黄土高原想到两岸的百姓,想到了黄河所蕴含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的场景,使学生看到黄河既有奔腾而来,咆哮而去,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平静、宽广的胸怀,听着《黄河魂》动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黄河,认识黄河。使学生初步体会黄河的雄壮气势,联想到黄河精神。)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黄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感受黄河,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二、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然后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思考问题。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了解了许多内容。谁先说说?
生:我查字典知道“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课文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时刻担心的灾难。
生:从课文中我知道,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变成了一条祸河。
生:我还知道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带来的灾害,正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生: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过去的人们谈黄变色,黄河留给人们的是血,是泪。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
师:你们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遇到问题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通过电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说它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随机板书)
生:我想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想了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黄河的?
生:黄河给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怎么还能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文中科学家提到的治理黄河的办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师:大家同意吗?12345
生:同意。
生: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梳理出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从进一步的细读深究中领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一自学为主体,通过圈、划、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学,自动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的能力。)
生自读思考后合作学习。
师:学完了么?
生:学完了。
师:谁愿意先说说你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对第一个问题很感兴趣,我读了“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我了解到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后来却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我知道“摇篮”是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休息、睡觉的地方。我感觉“摇篮”应该是温馨、舒适的,让人看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里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我想是为了告诉人们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生:经过查找资料,我知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由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这些资料让我感到黄河源远流长,哺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
生:我读了“说来话长,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说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就像现在的江淮流域一样美丽富足,是个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我读了这句“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条件更好。”这句话说明这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一定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耕种,老天爷照顾,还有良好的土地,人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快乐。
生:这句“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前面这些条件,这些原因,我们聪明的、伟大的祖先才会选择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我想那时的人们一定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刚才听了×××的话,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人们生活、耕作的景象,我想向大家描述一下: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师:×××把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描述的这么美,这么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应带着美好的感情读。
生:读的时候好像眼前就有这样的景象。
生:“媲美”应该读的重一些。
生:“生息繁衍”读的慢一些,缓一些。12345
师:你们能读出来么?
生:能。
师:谁试一试?
生试读。
(3)师:×××读出了美好的黄河流域,让我们感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后来它却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的“人们都说……苦难”从这一段说明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在近2000年来却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课文中列举了数字,“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些数字说明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这里用“深重”来描写苦难,再加上前面的决口、改道,让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呢?
生读文
师:你是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的?
生:“竟决口……26次”读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难”读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师,我不明白这里“表现”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师:谁能帮帮他?
生: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把黄河的决口、改道当成人所做的事,所以用引号。
生:这里把黄河当成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感,说明黄河虽然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她是中华人民的摇篮,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作为黄河的儿女将永远把它视为神圣的母亲河。
师:我相信,黄河听了你的话,也会为你对她的热爱而高兴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大家要像×××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大家鼓励鼓励他。
生鼓掌
(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的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做以适当引导,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师:谁还想说?
生:读了这一段“可是……忧患”我知道黄河由“摇篮”变成了“忧患”。
生:从“凶猛暴烈”这个词能看出来她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在发着脾气,还有从“叫苦不迭”这个词说明人们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黄河一直折腾,不让人们得到安逸。
生:老师,我从“忧患”这个词中感到作者也在为黄河变化而深深的担忧。
师:那你担忧么?
生:担忧。
师:你能读出你的担忧吗?
生:能。
师:你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以文本为媒介,实现了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多元对话,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引发思考。)
师:这有一段录像是建国前1937年发大水的景象,请大家看一看。(课件播放录像)
生看录像
③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   (4??5个同学)
(在学生认识到黄河近2000年来,由‘摇篮’变成了‘忧患’之后,用课件显示资料??建国前黄河发大水人民受灾的场景,把几十年前发生的水灾延展到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谈一谈感受、体悟,把画面与情感融为一体,了解由于黄河的变化而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场景,深深地为黄河担忧,树立了忧患意识,丰富了情感,从而激发要治理黄河的愿望。)
师:你们还对哪个问题感兴趣?
生:我对黄河变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我从课文中“黄河……大水灾“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黄河形成了悬河。而悬河的决口是使人们受到灾难的直接原因。
生:从课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是悬河的形成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读了这句“据……原因”我知道黄河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是……。12345
生: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是黄河产生变化的自然原因。
生: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容易受到侵蚀,产生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才是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也是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才产生了悬河,造成决口,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生:人为的原因更加速了黄河的变化,人们不控制人口,使人口迅速增长,人多了就要吃饭,为了吃饱肚子就要开垦荒地,毁灭森林,破坏草原,更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人们越开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肥力就要下降,农作物就要减产,人们就更要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长此以往,人为地造成了恶性循环,给母亲河增加了负担,使她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供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黄河,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治理的呢?
生:科学家主要采取数管齐下的发式进行治理,主要从四点进行治理。(略)
生:“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流进黄河”,因此,科学家的前三项工作要说是治理黄河,不如说是治理泥沙。
师:你们谁还想说?
生结合资料汇报
师:老师这也有一些关于治理黄河的资料,情大家看一看。 (放录像)
生看
师:无数的科学家为母亲河的健康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那么,当这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遇到困难,无法自拔时,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应该怎样做呢?
生:老师,我长大了之后,会像“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那样,培植出一种粮食作物,让它在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既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粮食又能够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进入黄河,为母亲河的改变起到根本作用。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种装置,把泥沙重新带回中上游。
生:我会培养一种藻类植物,形成网状结构,起到做过滤泥沙的作用,不再让泥沙流到黄河中下游。
生:我想发明一种药水,每当连降暴雨,黄河咆哮时,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产生化学反应,变得温顺、平缓、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生:我以后要发明一种仪器,能够控制天气,不让他连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水面升高,造成决口,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学生了解了文中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法后,播放人们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人们从古至今没有放弃治理黄河,而且在建国后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为治理黄河,保护环境而贡献力量的意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感悟,使本课不仅成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师:我们知道,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破坏生态环境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小至我们的学校、街道,大到我们建华区、齐齐哈尔市、全省、全中国、全世界,还有哪些环境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出周围的环境问题,并积极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既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污染,同时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许多污染都是由于人为因素才造成的,不仅要做到不破坏污染环境,还要积极做好宣传,为解决环境污染而动脑筋想办法,在想象创造中,提供合理化建议成为实践者。)12345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了解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也懂得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价:本课教师能够注意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个性,突破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性阅读”,全方位解放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探索,自由思考,自由的表达交流,使学生心灵自由,思维自由,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愉快、高效的学习。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977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