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总是情]那山那水总关情---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清秀的山,棋盘般变化万千;清冽的水,抽刀也难将其斩断。山总也走不出水的环,水总也绕着山来转。《桂林山水》是我在学生时代就百读不厌的一篇文章。我曾经何等为其如诗如画的风景所吸引,更为其精致的语言而折服。走上讲台后,也曾数次与它“交锋”,总因为学生学的不够扎实,课堂效果难令自己满意,便似尘烟而过,不留星点记忆。如今,文章依旧,当我再度执教《桂林山水》,没有因座下的听众而紧张,更不为事先的教案而左右。一心希冀,能够引导学生走进那风景优美的连绵画卷。
新课伊始,我便以学生的旧知来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回忆万里长城雄伟壮观,颐和园的古朴典雅,秦兵马俑的浩然阵容。从大自然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引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看地图,找到广西的桂林山水这璀璨的明珠。并配以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来开始了整堂课的教学。
在回忆课文的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了一些桂林山水的图片,并且请课前搜集到资料的同学简要介绍了一下桂林山水。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为铺垫,所以风景美,学生的语言更美。一切都让人感觉那么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随后,我就直奔主题: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同学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吗?还没等我的话音落地,一只只小手就都举了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顺势出示了“静、清、绿”三个特点。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在随后的展示读的过程中,我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对比的方法,分别出示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来欣赏漓江的静;以布满泥沙的黄河来感受漓江的清;又点击碧绿的翡翠饰品来体会漓江的绿。学生有了上述直观的感受后,再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说实话,他们读的有些让我难以置信,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班的学生是不被别的老师“正眼相看”的。但是,我相信,这一次,是真的动了情。我为他们而感到骄傲!
在之后学习桂林的山的特点这一环节,我及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进行小组汇报,学生妙语连珠,高潮迭起。同样顺利达到我起初的教学设想。不,应该说,比我想的还要好。
最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入课外资源,以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结束全课的教学。可以说这是我的一个喜好,总会在每节课的最后设计一首小诗,若是以往,肯定是我的独角戏。但是这一次,竟然全班同学和我一起念了起来。而且,因为是节选,到后来,他们居然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样子。于是,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当堂做了一首打油小诗送给每一位同学:桂 林观光画中游 林 间绿树映红花 山奇秀险桨声柔 水 静清绿绕山流
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固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我觉得值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新时代有更高要求的孩子们,更要“多阅读  重积累”。于是,讲台上厚厚的字典少不了;于是,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少不了;于是,眼必寻字,手不离书,案变、枕边的书籍少不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底气十足地走进课堂。
此外,我还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桂林的山美、水美,正因为山山水水真真正正注入了学生的心灵,才让这些孩子们迸发出了情感的火花。是啊,那山、那水总关情。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与一个“情”字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呢?1234

《桂林山水》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那种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情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漓江、无暇、翡翠、峰峦、屏障、竹筏”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总体感受,具体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1)观察图画,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具体感受桂林山的特点。
(1)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概括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学生读文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2、教师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当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3、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 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文,畅谈感受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了桂林的山水。你想说什么?
二、自由选择,感悟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品读第二自然段。1234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多媒体出示: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话,并写出来。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师:文中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背诵方法,全班背诵课文。
四、运用语言,相互评价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自由读文、配乐读文、齐读课文,并配上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优美旋律,学生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3、展现桂林风光图画,本人从网上下载了系列桂林风光图,让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或没有想象到,通过互补、印证想象更丰富了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这指的是对文章的鉴赏,鉴赏什么呢,既要赏其美,又要鉴其妙。可以从语言声音节奏、色彩氛围、语调语序中推敲品味,体察作者怎样精确、传神运用语言,体察运用语言之妙。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良好语感。语感训练除了语文实践外,还需分析语言之妙。
     首先让学生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用“这句话好,因为______________”句式说话。有的说我认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连,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好,因为它的比喻真巧妙。1234
    有的同学认为“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这句话好,因为这句话中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词语用得好。
    通过教学,我感觉要加强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指导,如: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时教师指导不够到位,有多数学生不能体会其感情,因此今后教学中要设计好这些环节的教学。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936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