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古诗词三首》说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包括《独坐敬亭山》《望 洞 庭》和《忆 江 南》。《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的。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诗人刘禹锡在《望 洞 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忆 江 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是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难点是品味诗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词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诗词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教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课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流传至今,并编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文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这些诗文精品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
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上课伊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唐朝诗人都有谁?他们写过什么诗?这样既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检查了学生的古诗学习积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三首古诗词进行比较教学。第一课时是两首古诗的比较教学。在这两首歌诗的比较学习中,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心情不同,写作的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即使都是江南的山水风光,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123
第二课时进行《忆江南》这首词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词与诗的不同形式,以及所描绘的景色的不同。
关于词句的理解
古诗文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没有对诗句的理解和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词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着一字而境全出”的文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
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尽”和“闲”意蕴丰富,是理解《独坐敬亭山》诗情的关键。这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结尾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课堂上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根据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读懂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反复体味这种“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望洞庭》中的“两相和”写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白银盘里一青螺”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教学中结合看图、吟诵来体会理解诗人描绘的景象。
《忆江南》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与同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就体现在这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标点的学习感悟里。
进入古诗的意境
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字,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读者要读出诗情必须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发挥想象。诗词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无垠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进入了就会浮想联翩,就会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
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的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图景。比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敬亭山和洞庭湖的两处山水给你带来的感觉一样吗;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敬亭山的画面;最后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看着这寂静的敬亭山,再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在《望洞庭》中教师用语言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境: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上,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或背诵?123
在《忆江南》中播放配乐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再读出来。
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玑,句句音韵和谐,平仄相间,只有教师用心体验,投入真情,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才能把学生带入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收获品格。
课内外拓展
这三首古诗词意境优美,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图画。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给喜欢的古诗词配画这个环节,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再现出来。为诗配画可以加深学生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他们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绘画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使感情得到升华。
改写古诗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在《望洞庭》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用古诗编故事,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课时设计了交流课外积累这个环节: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在这里学生能想起多少就说多少,在课后作业中布置继续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以便在第二课时进行交流积累。
课堂练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应该踏踏实实地进行。
比如课堂留出几分钟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评析;同桌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随时发问;同桌检查各自的背诵情况。
这样在较短的时间里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大脑得到“运动”,也争取使课堂变得实实在在。
通过这次备课,我觉得我应该更努力地去大量阅读,不断积累。因为我知道,要带领学生走进诗的王国,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这些正是教好古诗文的根本所在,今后我还要努力尽量把课上得朴实一些。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共同探讨怎样进行古诗文教学。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929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