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能不能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提问题,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随机解决“崛起”的意思。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生交流文字资料,可适当出示图片资料。(肯定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
2、小组合作检查读课文,纠正读音,汇报结果。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深究,解读“中华不振”。
1、刚才,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年仅12岁的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啊?(生:我认为是中华不振。)从哪儿能看出“中华不振”啊?
2、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也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
a:“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巡警。”这里大多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引导:如果在国外,这是不奇怪的,但这是在中国啊。你从这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b:“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教训了一通。”从这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引导:非常好,你从中国妇女的遭遇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c:“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土地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啊!
…………
引导交流:是啊,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不振啊!
4、重点交流第8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段“一个中国妇女…………又能怎么样呢?”
a:生读。
b:引导展开想象,同学们,假如你们来到了当年的巡警局门口,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妇女哭得可怜,她在给巡警说,一边说,一边哭。……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洋人在得意扬扬的站着,面前是他压死的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的拳头。
…………
师小结: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景象。为什么啊,为什么?老师知道你们心中一定有无数的为什么,说出来吧!
生:为什么洋人轧死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生:为什么中国的巡警不为中国人撑腰,而维护洋人的利益。
生:为什么围观的群众紧握着拳头不砸向那可恨的洋人和巡警啊?
…………
师小结:为什么啊,为什么,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啊。
c:引导朗读:老师知道你们此时的心情是不平静的。那么带着你们自己的体会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d:补充“华人与狗的故事”。(出示课件,师配乐朗诵。)
    引导: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洋人真是欺人太甚了。竟然把我们中国人跟狗相提并论。
生:洋人竟然把我们中国人比做狗,太可恨了。
…………
师小结:是啊,在那时,洋人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因为我们——中华不振啊!
5、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有力的回答:——(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当魏校长又一次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铿锵有力”是什么意思?生:响亮而又有节奏。你能响亮而又有节奏的读读吗?生读,齐读。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
四、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同学们,今天老师也来问一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生答。
教师小结: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国富民强,只是到了近代才落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但是,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中华民族面临再次崛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
五、课后作业:
读背诗:
1、课后“阅读链接”中周恩来的诗。
2、人们怀念总理的诗:
有一个人/人们都喊他总理/有一个人/战友都叫他总理/有一个人/敌人也尊称他总理/有一个总理/他的国家有十亿人口/他自己却没有一个子女/有一个总理/他的国家有九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在逝世后却没有一分钱在自己存折里/有一个总理/逝世后联合国为他默哀降半旗/外国大学生说他是全世界人的总理/他的名字不用提起/他的雕像也不用塑起/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的答案。这回答太过耀眼,以致于后来的学者的答案都是苍白而浅显。我也曾写过一篇"读书为何"的日志。答案大多不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当然说的最好的当然还属周总里的哲思。
    一个中国学生在欧洲某国留学,一天新来的教授扫视过教室里的各国学生,独独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人的盘问。这位学生艰难地回答了一半显然被广泛误解了的问题,然后说:"另一些问题不是误解,随着中国的富裕将会逐步解决。""那么,什么是你们富强的标志呢?"教授紧追不放。这个学生突然觉得有些心酸,说:"我不是政府官员,回答不了这么大的问题,只想到一个最起码的标志,到了那时,中国留学生将不会在教室里被单独挑出来,接受这么多的盘问。"教授走下台,拍着这个学生的肩。说:"对不起,我只是不了解。今天了解了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种族的态度,我向你们致敬。"
    看完文章之后,我不禁悲愤而伤感。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中国人早就该挺起腰板做人。可是那种中国与世界的隔膜却一直都在作祟,让我们始终都找不到那种堂而皇之做人的感觉。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许多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印象都在第一眼便已经定格,先入为主的成见,使我们今天无论怎样光辉和灿烂的文明和文化,都视而不见。就一种文明而言,只有失去了生命而成为废墟,才会单方面地听凭别人品头论足,而中华文明依然活着!
    活着也有睡着的时候,只要醒来,积极行动,就没有时间关注周围的闲言碎语。如果有幸进入了一个酣畅的创造时期如汉唐盛世,那么即便一时被满世界误读,也不会在乎。怕只怕,自己的行动不漂亮,还把别人的成见看的一错再错。因此,我想我们青年人更有义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吧!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96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