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9-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文本解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读文先读题,课文的题目恰似一道景,画面感强;恰似一句话,发人深思;恰似一份情,温暖人心。阅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触摸到的是一份台湾同胞与大陆之间的深情,我眼前似乎出现了台湾、大陆和飞架两岸的一座桥,以及那份血融于水的至真亲情。这桥非普通桥,它是以生命点燃生命,以大爱坚守生命的生命桥;这桥是情,是海峡两岸同胞相互守护,彼此牵挂,以此幸福为彼幸福的血脉亲情。这是一个意蕴极其深刻的题目,让我们不禁会质疑:“什么是生命桥?”,“生命桥这头连着那头的什么?”,我想,孩子们会从质疑的一个个问号里激荡起阅读文本的一阵阵欲望。教学中,不妨引导孩子先来叩问课题,然后走进文本。
顺着题目,脑海中顿时出现这一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阅读,阅读许久,我的心情一波三折,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折感动于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幕不同的场景,一幕是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而另一幕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大陆的期盼,台湾同胞的举动,体现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之间的那份深深的、真挚的、血融于水的血脉亲情。
第二折感触于最深的是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描写。精妙的细节对比,给我带来强烈的震撼。如“小钱静静得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和“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语言,这两处联系起来一比照,虽然同样是两个“静静地”,却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小钱是那么的可怜,在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时是多么期待着这个唯一的希望,而台湾同胞呢?因为他们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他的骨髓,为了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此时,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便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再走进李博士和那位青年,文本中“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一对照,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而那位青年在大地震中“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
第三折感慨于作者的文字笔触。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每一处令人揪心和感人的情节,是那么地具有感召力和穿透力,但作者表达时平铺直叙,自然朴素,特别通俗,却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这一切的一切,牵引着我的心,触动着我“心”的最深处,不仅感叹——这就是生命桥的意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运用多种途径,学生初步了解“白血病、骨髓移植、血脉亲情、突如其来”等词语。123
2、通过语言探究,学生深切体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这就是本文要教学的重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深深感受人与人之间博大的关爱及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资料拓展: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文本,体悟文本的内涵,课前开发和挖掘了与文本融合的课程资源,如:汶川大地震、白血病、骨髓移植等资料。
教学切入点:抓住两类词语,体会两份期盼,品味两份感动,领悟两岸骨肉亲情。作为本课的教学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引发爱的真谛
当孩子们都用一种期盼的眼神望着我时,我以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名言:“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了黑夜”引出爱的话题,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或给予别人的爱。因为爱是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话题,因为爱是孩子们喜欢的情感。之后,当孩子们还沉浸在体会自己经历过的爱的幸福时,我用一句“爱还能超越高山和大海”来引出课题,我想语文源于生活,要尊重孩子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同时,我们可以引申到文本教学,让孩子们默默地将生活资源融入语文阅读之中。
二、初读感知,走进两幕情景
当学生已经有了一点对爱的最初体验后,我就引导学生去初步感知文本,提出阅读要求: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而后,进行生字词的学习,读准字音,随机指导理解“同胞、期待、突如其来”等词的含义。接着提醒学生,在看似毫无联系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从描写环境、人物两类词语进行归类,从而能通过这些词语去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苍白、红润、沉着、期待等折射出两个不同人物的两份期待。突如其来、袭击、灿烂等折射出同一时刻,不同处境下的两份美好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发现内心世界的词——期待。相隔甚远的两地分别期待着什么呢?预设一边是对生命的渴望,一边是为他人的着想。想想文中的哪些情节令你感动?预设学生交流两幕情节,感动于两颗紧紧相连的心。
三、细读品味,感悟血脉亲情
当学生初步感知完文本之后,文本上升的焦点是什么呢?切入研读第一幕: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读着读着,你走进了一个怎样的病房?雪白的墙壁在阳光的照射下,白的让人心理发寒发慌,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小钱?苍白无力地他,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想了解他的病情吗?随机补充“白血病、骨髓移植”等资料,感受恶魔带给小钱的不幸,从而能更加突出小钱是多么的可怜。之后,我反复引读:一个血癌患者,正忍受着病魔的摧残,他累了,垮了——读。一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正值年华正茂,就这样一病不起,他痛心了——再读。他还年轻,不甘心含苞的花朵就这样凋谢,他期待延续生命之花绽放——再读。
体悟第二幕: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引导学生抓住词眼“静静地”,感受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而台湾青年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准备为小钱抽取骨髓。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领悟文本中的“生命桥”,我有意识地进行了资料补充,播放四川大地震的录象图片资料,这样能深深触动他们的心灵,感触于台湾青年大爱的胸怀,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份情。为了让学生能更贴近文本,理解文本。所以在此环节,我创设情境,填补文本空白,让学生谈谈:如果这时是你的一个朋友、亲人正在受到死神的威胁,你的心理是怎样的感受?这样创设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中小钱的那份期待,理解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123
其实,文本中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于是我顺势引导,认真读一读,你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台湾同胞的高尚举动?让学生从李博士:“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台湾青年:在大地震中“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从实际情境中去体会这一生命取得的伟大,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博大爱心,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愿,海峡两岸情用不断,永远搭建着这座生命桥。
顺势这份感动,引领学生说说“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预设孩子们会说:亲情架设的生命桥、爱心架设的生命桥、骨髓架设的生命桥等。接着,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抒颂血脉亲情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于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小钱得救了!一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这样,不仅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也加强了他们的理解、体验。最后,老师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爱!延续那份爱!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83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