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护眼版图文ppt|《颐和园》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8-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23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123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65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