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8-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熟悉“鹤、孟”等个生字。2.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4.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有得。2.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2.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2.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12345678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四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执教:郭琼(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预备好了?
      生:预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非凡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熟悉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似乎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似乎感受到了它的漂亮。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布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12345678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正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查字典。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假如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足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12345678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足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殊特殊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12345678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繁茂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假如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专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留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12345678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假如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假如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假如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12345678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假如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12345678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劳了!老师们再见!

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862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