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教学设计和反思】观潮(教学设计9篇+相关资料+图片资料)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8-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有声有色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这是一篇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为主题的课文,文章层次分明,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描述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震撼。真是一篇学生喜欢的佳作美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江面平静        出现白线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 深深震撼            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 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 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 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 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 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 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 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 品味课文语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 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 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 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 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 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 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 背诵3、4自然段。
  4. 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八、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评析: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附二: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ī)。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象门坎(kǎn)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péng)湃(pài),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观潮》练习设计之一

1.找出短文中的错误:
  小猫渐渐地长大了。两条弯弯的白眉毛下面镶嵌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即使是在白天,两只眼睛也一直睁得大大的,它随时准备去捕捉那可恶的老鼠。嘴的下边长着几根长长的胡子。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又光滑又柔软。小花猫的爪子又尖又利,走起路来,爪子敲打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响声。
  (小猫的眉毛并不很清晰;小猫的眼睛在白天特别是中午眯成一条缝;猫的胡子长在嘴两边;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2.把下列句中用得不妥的词改过来。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隐若现)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的滚动,顿时人声沸腾。(人声鼎沸)
  (3)过了很久,钱塘江才重复了平静。(恢复)

  3.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了。
  霎时,潮头(   )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   )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   )平静。
  (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   )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   )音乐。
  (4)期待 等待
  党和人民(   )我们快快长大。
  地下资源(   )我们去开发。

  4.填空:
  鼎查(   )部,再查(   )画,第六笔是________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_______
  “屹立”的意思是________

  5.连线成词
  屹 友 脚 点 再 现 灰 复
《观潮》练习设计之二

一.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  薄雾(bó báo)
    余波(bō pō)    风号浪吼(háo hào)
  二. 写近义词。
    霎时(  )  昂首(  )  颤动(  )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四.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色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 调节室内的光线 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六.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航天飞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他一会儿俯(fǔ)冲,一会儿爬高,一会儿翻筋(jīn)斗,觉得很得意。
  突然一声呼啸(xiào),一个庞(páng)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他三角形的翅(chì)膀(bǎng),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无影无踪(zōng)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怎么飞得这样快呢?”
  他找到智(zhì)慧(huì)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bīn)到帕(pà)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bì)把卫星捞(lāo)回机舱(cāng),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便开导他说:“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拌擞(sǒu)起精神,把已经放下的起落架收了起来,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

  1. 用适当的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句意保持不变。
   (1)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 )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
   (2)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 ),你也有你的长处。
   (3)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抖擞( )起精神。
  2. 按要求圈划。
   (1)用“”画出具体表现飞机“很得意”的词句。
   (2)用“”画出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句子,并填空:
    (  )的翅膀 (  )的脑袋 (  )的机尾
  3. 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1)一段话中,能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请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按“总—分”关系给这段话分层,在层末用“|”标明。
   (3)航天飞机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薄雾(bó√báo)
    余波(bō√pō)风号浪吼(háo√hào)
  二. 写近义词。
    霎时(忽然) 昂首(抬头) 颤动(抖动)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山人海)
   (2)形容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风平浪静)
  四. 给下面这段话加标点。
    变色玻璃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风号浪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六.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2)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1)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5)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3)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航天飞机
  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他一会儿俯(fǔ)冲,一会儿爬高,一会儿翻筋(jīn)斗,觉得很得意。
  突然一声呼啸(xiào),一个庞(páng)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他三角形的翅(chì)膀(bǎng),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无影无踪(zōng)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怎么飞得这样快呢?”
  他找到智(zhì)慧(huì)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bīn)到帕(pà)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bì)把卫星捞(lāo)回机舱(cāng),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便开导他说:“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拌擞(sǒu)起精神,把已经放下的起落架收了起来,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

  1. 用适当的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句意保持不变。
   (1)飞机越听越不自在,他想,今后也许(可能)再也用不着我去飞翔了;便将起落架放了下来。
   (2)航天飞机有他的长处(优点),你也有你的长处。
   (3)听了智慧老人的话,飞机又重新抖擞(振作)起精神。
  2. 按要求圈划。
   (1)用“__”画出具体表现飞机“很得意”的词句。
   (2)用“__”画出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句子,并填空:
      (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3. 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1)一段话中,能概括这段话中心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请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按“总—分”关系给这段话分层,在层末用“|”标明。
   (3)航天飞机的作用主要有在太空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以及把出了毛病的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维修。

举世奇观——钱塘江涌潮

“钱塘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说的正是钱塘潮的壮观场面。

  观钱塘潮,最佳的位置在杭州东部海宁市的盐官镇。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当涌潮在天边出现时,如白虹横江,推卷而来。很快涌潮长驱直入来到眼前,犹如万马奔腾、雷霆万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在钱塘江可以看到一线潮、交*潮和回头潮三种景象。

  钱塘江的涌潮气势非凡,堪称举世奇观,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不禁要问:如此壮观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世界众多奔腾入海的河流中,惟独钱塘江涌潮最为闻名呢?

  其实,涌潮并不罕见,很多河口都可以看到,如亚马逊河、英国的赛文河、长江的北支等等。说起来,钱塘江涌潮并不能算天下第一,论强度它比不上南美的亚马逊河:论潮差,它稍逊于北美的芬迪湾,钱塘潮所以能在天下大潮中独占螯头,得益于这样几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因为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巨大喇叭口地形,加之钱塘江的河口处水下有一道逐渐隆起的沙坎,大量潮水涌来时,两侧及水下三面受到约束,潮水夺路而进,前锋受阻,后浪又至,于是汹涌的大潮就形成了。而芬迪湾从形状上看是一个矩形,形不成大的涌潮。亚马逊河强度虽与钱塘江有一拼,但它的涌潮形态远比不上钱塘江这样变化万千、一潮三看,所以,世界上只有钱塘江涌潮才称得上是无于伦比的天下第一奇观。

  最初的钱塘江并没有喇叭口,也看不到汹涌的大潮,它是沧桑变迁逐渐演化而来的,这一举世无双的自然奇观恰巧形成于北纬30度上,又为这个地带增添了几分神奇。与钱塘潮相伴相生的还有一个人文奇观,那就是在潮头劈波斩浪的弄潮儿,弄潮儿这一古老的“职业”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
作者及相关资料

1.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赵宗成、朱明元。文章节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江潮》。

  2.课文出现的语文以外的知识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壮观潮汐·钱塘江潮(图文)

    我国最大最壮观的潮汐是钱塘江潮,潮头高达8米左右,潮头推进速度每秒达近10米,其壮观景象,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实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在杭州湾流入东海,河口外宽内狭,宽处达100千米,狭处只有几千米。海水刚进海口,水面宽,越往里就越受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海水只好涌积起来,并且越积越高,加之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又促进水位增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当后面的海水不断涌入时,就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潮至迟于东汉形成,观潮风俗出现在东晋,出名于南北朝,唐时十分猛烈,宋代观潮成规模。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唐代孟浩然在他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曾经这样描述钱塘潮“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刘禹锡也在他的《浪涛沙》里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白居易在他的《忆江南》中说:“江南快,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重重游?”同时在他的作品《潮》中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可见,钱塘潮久负盛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著名的钱塘江天文大潮的最佳观潮期。现推荐几个观潮的好去处:

    长山闸

    海盐县澉浦镇的长山闸长85米,高12.6米。闸旁山上建有观海亭,站在亭中可以看到涌潮初起,继而潮头立起压过沙滩逆江而上的奇异景观。

    大缺口

    当大潮来临时,因受江心淤沙的影响,涌潮呈东、南两股交*而来,在大缺口一带交汇相撞,激起座座冰山雪峰,声声如雷,场面惊心动魄。

    八堡龙头角

    海宁市盐官南龙头角是突出海堤的一块巨大礁石,它使此处形成一个小海湾。涌潮到此,惊涛拍岸,怒浪翻滚,有"怒潮"之称。

    老盐仓

    盐官西八公里处的老盐仓在60年代建起一座长650米,高9米的拦江大坝。当潮水与大坝相撞对,会沿着斜坡冲上大坝,又返身扑向江边18层海堤,水珠如暴雨般倾盆而下,气势极为壮观。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观潮公园

     "十万军声半夜潮",海宁潮白天汹涌澎湃,夜潮更是惊险雄壮。观夜潮一般在盐官观潮公园,午夜时分,万籁俱寂,忽闻有奔马声从东方传来,越来越响,江面也突起黑色蛟龙,把满江的月色打成碎银,刚才还是平静如镜的江面顿时成了翻江倒海的波涛世界。

    季节农历 春 夏 秋 冬

     日 夜 日 夜 日 夜 日 夜

    十五 卅 11:45 23:40 11:30 23:20 11:35 23:25 11:10 23:05

    初一 十六 12:15 0:10 11:50 23:45 12:05 0:00 11:45 23:35

    初二 十七 12:45 0:45 12:25 0:10 12:45 0:35 12:15 0:05

    初三 十八 13:25 1:15 13:15 1:05 13:23 1:15 13:05 1:00

    初四 十九 14:05 1:50 13:45 1:40 14:00 1:50 13:40 1:30

    初五 二十 14:40 2:25 14:25 2:15 14:35 2:20 14:15 2:10

    初六 二十一 15:20 3:05 15:05 2:55 15:15 3:00 15:00 2:55

    由于受气象等因素影响,请提前40分钟候潮。

钱塘观潮(网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784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