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06-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 、小足球赛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指导观察图画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阵势”“警惕”“索性”“全神贯注”等词语。能用“欣赏” 与“津津有味”造句。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即文中对小守门员的描写。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班上哪些同学爱看足球赛?哪些同学爱踢足球?你准当的守门员?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小足球赛》。 
二、指导观察图画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图上画了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小守门员注视前方,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叔叔在看球赛。) 
2、指导观察顺序。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我们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整幅图可按从人到景的顺序来观察,而入又可按从主到次,即从守门员到观众的顺序来观察。) 
3、指导观事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 
①对小守门员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可从他的衣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观察。) 
②请同学们从衣看、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说说小守门员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小守门员严阵以侍的神态,全神贯注盯着前方的眼神,前倾的身子,下垂的双臂,手上戴着的皮手套及膝盖上的纱布等。) 
③观察并说说小守门员后面的小男孩的动作、神态。 
4、指导观察观众。 
①在赛场一侧观看比赛的共有几个人?(共有8人) 
②先观察图上左侧五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他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③再观察图上右侧三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那位叔叔与边上的两位小观众有什么不同。 
5、指导观察背景。从图上周围的景物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进行足球比赛? 
( 从野花、青草、堆置的物品可看出这是一块闲置的平地。) 
6、小结。 
刚才我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人物到景物、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了图意。 
三、范读课文 
刚才,我们同学观察并说了图意,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图画的呢?情同学看着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四、指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门轻声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看看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守门员?哪些自然段写观众?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怎么分?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样子。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讲小观众和大个子叔叔观看球赛的情形。 
3、指名分段朗读。 
五、学习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欣”是前鼻音,注意指导“磕”和"套”的写法,区别“惕”与”赐”字音和字形的异同点。 
六、作业  
抄写词语i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看图,学习第一段 
1、看看第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看图,说说为什么课文中说“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又”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们常来这儿踢球,他们喜爱踢球这项活。) 
3、看图思考:从球赛吸引了这么多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路过的大个子叔叔,可以看出这场球赛得怎样?(比赛一定紧张、激烈、精彩。) 
4、齐读第一段。 
三、看图,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对照课文看图,看看这一段描写了图中的哪两个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谁? 
3、学习写小守门员的两句话。 
①这两句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守门员?(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来写的,〕 
②哪些词语写了小守门员的神态,对照图,说说“警惕”‘注视”“毫不在意”是什么意思?(“警惕”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保持敏锐的感觉,时刻注意着。“注视”就是注意地看。”毫不在意”就是丝毫不放在心上J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守门员?(警惕性高、意志坚强的守门员,) 
③小守门员的动作是怎样的?这样的姿势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守门员是一位合格的守门员。)作者为什么要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对小守门员的称赞。) 
④看着图用自己的后描述小守门员的动作、神态。 
4、学习写候补守门员的两句活。 
对照图读第二段的后两句,说说候补守门员有什么特点?(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上场一显身手。) 
5、齐读第二段。 
四、看图,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三至五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分别用“——”和”…”画出写到的观众和描写他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②结合图文,理解有关词语。 
“索性”如果换个词可用什么?(干脆)看图中那个搂着小弟弟的红领中,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局势”在这里指什么?(措球赛情况)观察图上白狗的样子,说说“闭目养神”是一种什么样子?(闭着眼睛,休养精神) 
③从观众的动作,神态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比赛很激烈,观众对赛场上的情况非常关心。)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画出写到的观众及描写他们神态的同语,“不相干”是什么意思?(没关系)齐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第五自然段。 
默读画出描写大个子叔叔神态的同语,看图说说“律津有味。的意思?(很感兴趣,看着孩子们精彩的比赛,大个予叔叔会想些什么呢?(回忆自己小时候踢球的情景,想到明天的足球运动等) 
5、齐读三至五自然段。 
第三裸时 
一、练习朗读课文 
二、学习写作方法 
1、文中描写了画面上这么多人,但有没有给人雷同的感觉以没有雷同感? 
2、 又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是写的画面本身,哪些是写的作者的联想?这样将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结,课文作者在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按从主到次的顺序,抓住人物特点,同时又适当展开联想,将画面上的人物写活了。 
三、完成“思考·练习”3 
四、创设情境,进行片段练习 
1、下面我们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方法写老师的动作、神态,要求写出特点。 
2、教师表演进教室上课或讲解某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观察。 
3、讨论描述顺序。 
4、分步表演并描述。 
5、已将描述内容写下来。 </P><P>
2、趵突泉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妩媚”"晶莹”“摇曳”“不知疲倦”“五光十色”等词词。能用“那么……那么…···”“好像……似的”造句。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二、教学回点 
1、课文中描写大小泉景色的部分,即课文3、4两个自然段 
2.细致观察与描写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有条件的准备相关录相带。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几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二、简介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甫市旧城区西门官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的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助突泉泉他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钞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 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三、范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2、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 
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学习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课文中具体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五、教学第一段 
齐读,说说"现在单讲的突泉”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出课题,引起下文) 
六、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想想这是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在西门外的桥上看到一溪活水,) 
2、“活水”是指怎样的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洁)”鲜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形容泉水清洁、清澈、明亮) 
3、“妩媚”是什么意思?(指姿态美好可爱)作者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助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代作者既强调了胸突泉在济南美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 
4、齐读第二段。 
七、识记、书写生字 
八、作业  
抄写词语;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一、二段 
二、看图,学习第三段 
(一)学习描写大泉的第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几层意思? 
讨论归纳。 
共6句话,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活是第一层,写来到公园,第二,三两句是第二层,写泉池和池水,第四、五、六三句是第二层,写大泉的特点。 
2。“沿着小溪柱南定,就来到趵突泉公园”这句话在二、三自然段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趵突泉的泉池和池水各有什么特点? 
4、指名读4至6句,其余同学看着图听,体会大泉的美。 
5、用不同的符号画出4至6句中描写实景和作者联想的部分。 
6、默读4、5两句,看看大泉在外形上有些什么特点? 
7.观察图画,想象如果此时你们站在购突泉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会想到什么?(大自然的伟大,大自然的力量) 
8、朗读第6句,思考:今天的泉池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今天来到购突泉边看到这美丽、奇妙的景象,又会想些什么? 
9、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描写小泉的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3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美丽有趣)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4.结合课文解释“摇曳”和“五光十色”,“摇曳”换个词几说可以用哪个词?(摇荡)"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 
三,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要写趵突泉? 
作者通过对趵突泉美丽景色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时祖国河山的热爱。 
2、在写趵突泉时,作者是怎么充分展示它的美的? 
在描写的趵突泉的美景时,作者把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形象地展示了购突泉的美。 
四、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思考·练习3的造句。 3、中国石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 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队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 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 
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 
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 
“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 
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 
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七、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4、旅行家树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旅行家树无论在什么环境都为人类造福的品桔格。 
2、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和发挥的作用。 
3、理解“修长”“灸烤”“贫瘠”“肃然起敬”“不毛之地”等同语的大意。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练习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介绍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及所发挥的作用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看了《旅行家树》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旅行家树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叫旅行家村?它生长在哪?)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 
2、这篇课文介绍厂旅行家树的什么?(样子、生长环境、名字由来等) 
三、指导分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默读,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 
四、阅读第一段 
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发现旅行家树的?(结合解释”腹地”就是靠近中心的地区J旅行家树外形L有什么特点?(树干上没有枝”厂,挺拔修长,叶子长在顶上,整齐徘列。)作者是怎么形象地描绘旅行家树的叶子的?(打了两个比方) 
五、阅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二段,想想旅行家树生长在什么环境里”(住宅:别墅前和沙漠中)为什么这种树被人们称为旅行家树?它与旅行的人有什么关系? 
2、结合理解下列词语。 
翠绿欲滴、别致 
3、课文中说听了非洲朋友的介绍,“我”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形容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一入或事产生恭敬、钦佩的态度和心情,)为什么“我”会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我”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是因为被旅行家树为解旅行者的于渴甘愿受防,这种造福于人的精神所感动,心中对这种树充满敬佩之情J) 
4、旅行家树是不是口和旅行的人有关,概括起来说,它有哪些作用列在住房前可增添情趣,在茫茫沙海可解人干渴) 
5、结合理解下列词语。 
“贫瘠”指土地下肥沃。“不毛之地”指不长庄稼的土地,形容土地荒凉贫瘠。”跋涉”就 
是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通都大邑”就是指大城市。 
六,阅读第三段 
默读思考:离开非洲时“我”为什么开始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明作者决心向旅行家材造福于人的品质学习,做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 
七、朗读课文 
八、总结 
旅行家树给我们什么启示? 
九、指导练笔 
观察并描写一种植物,要求作前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写时抓住特点,条理较清楚,内容较具体。 </P><P></P><P>5、古井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格。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嘉微”’络绎不绝”等词语,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3、给课文分段,概括小标题。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古井和乡亲们高尚品格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 
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于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见过井吗?喝过井水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古井》。 
二、范读课文,谈感受 
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听后回答:你们过去对井怎么看?听了课文你们觉得并怎样? 
三,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练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4、默读课丈,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①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人都到这儿取水。 
②每天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③村里的人长牢给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送水。 
④者两口对乡亲们送水不肯要报酬深表歉意。 
⑤乡亲们以井作比劝说老人。 
(6)说说古井的作用。 
5、看看这6个自然段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到一起,组成大段,再归纳小标题。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众人取水。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乡亲助人。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古井教人做人。 
6、按段落分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活,每句话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讨论归纳。 
共4句话。第1句交待古并位置,第2句讲井水清凉可口,第3句说乡亲都来取水,第4句赞美古井哺育之恩,句子之间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 
2、这一段中哪句话含义最深刻?(第4句)在这一句中作者把古井和井水比作什么? 
(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把井水比作甜美的乳汁。) 
3、“温情”是什么意思?(指温柔的性格,温和的态度,)作者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把井水比作甜美的乳什,好在哪里?(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伟大的,为培育儿女可以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古并就像慈爱的母亲,敞开胸怀无私地用生命的泉水养育着人们,而对人们却毫无所求。这种品格与母亲的高尚品德是多么相似,〕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突出“温情”“甜美”等词。 
五、识记、抄写"哺育”温情”"甜美"等词语。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那么这位“母亲堤怎样哺育儿女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取水的人多)在这一段有没有用一个“多”字呢?(没有)请你们将这一段中表示取水人多的有关词句找出来。 
3.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熹微”形容清晨阳光不强。“络绎不绝”在这里指取水的人连续不断。 
4、春雨有什么特点? 
5、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3至5自然段。 
2、老两口用水有什么困难?乡亲们是怎么帮助他们的? 
3、当老两口表示歉意时,乡亲们是怎么回答的? 
4、讲解"那F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一句的含义。 
①齐读乡亲们的话,想想“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广中的“多少”是指多还是少?(指多〕应该用疑问还是肯定的语气未读?(肯定〕 
②具体说说古井有哪些贡献? 
③“可”字在句中表示什么,起什么作闭?(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升无所求、无私贡献的精神) 
④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这段讲了几个意思? 
3、理解“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一句的含义。 
①在这句话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意思?。后一个意思。 
②“陶冶”是什么意思?(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以有益的影响J从课文哪儿可以看出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第三段) 
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赞美了古井不仅提供了清凉可口的泉水供人们饮用,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影响着人们,使人们从中受到良发,懂得做人要像古并那样,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歌颂了什么? 
(课文叙述了古井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赞扬了古井对人们无所求、无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高尚品俗,同时赞美了故乡人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2、读了《古井》,你有什么感受?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课下练笔 
围绕某一物品(如:路灯、煤炭、火柴、粉笔等〕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物品的特点,赞扬它的一种精神。 6、峨眉道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 、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9634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