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_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听课案例与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2-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今天上午听了南京石鼓路小学程洁老师的一堂《雾凇》,以下是 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我就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图)这是我们生活的南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祖国的北端,看一看吉林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雾凇——两点水)
伸出手,我们一起写课题,“雾”是生字,雨字头这一笔是——(横钩),“凇”两点水标红。
2、同学们汉字也会说话,看看“雾凇”这两个词,它会是什么?
(1)雾凇形成的过程中确实有个阶段是雾
(2)猜对了一部分,雾凇确实是挂在树上的
(3)两点水和什么有关?(你怎么知道的?)
3、雾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很多词,每个词都能在你的脑海里展现一幅画(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雾气缭绕、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银松雪柳)你觉得雾凇会是什么样的?
看,这就是雾凇。(出示一组图片)
能读出来吗?这么美的雾凇还藏在我们的课文中,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待会儿老师可要考考你们。
二、初读课文
1、生字词都掌握了吗?   我来考考你们。
(1)第一题:(出示:幕)这个生字读?(出示:暮 )这个字呢?
(出示:夜幕降临)课文中有个词——夜幕降临应该填哪一个?天黑了,就好像——拉下一块黑色的幕布,所以用巾字底的“幕“。
(2)第二题(出示: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这两个字你能读准吗?(鼻音读得真准。指读,提醒连读)
     (出示温度计)看,这温度表上0度在哪儿?—30摄氏度呢?
0摄氏度时水会——凝结成冰。—30摄氏度时,冰就会结得很厚。
(3)再来一组特别难读的词,准备。(出示:模样   堤岸   松花江畔  缀满)
谁读?(轻声读得很准,堤岸读得真准)
4、词读准了,读课文也没问题吧。
三、精读第二节
1、课文读完了,你们从课文中都知道了什么?
2、课文中有什么是你最想弄明白的?(现在站着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和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板书:形成)到哪里找答案?(第二小节)
2、那就先仔细读读这一节,看谁能读到那最关键的一句话。(出示§2)
找到了就画下来,那最关键的一句,划出句子,指名读,齐读。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从一句话中就读出了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真棒!(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师范写“凝”)
这“冷”到底有多冷?(板书4℃——零下30℃)雾凇就是在这巨大的温差下由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能指着板书说说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吗?
3、可是我们学语文不能仅仅这样,我们还要好好体会文中是怎样描绘这(指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的。
4、先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水汽过于饱和的?默读§2勾画。
(1)生抓住词语谈(这句话中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他特别会抓住一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真好!)123
  生板书词语(弥漫、飘荡、涌向、笼罩、淹没、模糊、蒸腾……)
(2)同样是写过于饱和的水汽,作者用了这么多词语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这就是用词的丰富(板书用词丰富)
(3)这些词在书上是按我们同学说的顺序排列的吗?
课文里是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写呢?对,这就叫做——渐渐地。(板书有序、准确)
总结:这就是作者写得好的地方,用词丰富不重样,写出了水汽变化的顺序,词语运用准确,你能读好吗?
5、遇冷凝结课文中又是怎样描绘的?(找出句子
(1)有没有你觉得用词又准确,又有序的地方?
(2)听老师读这段话,听听这段话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欣赏这闻名天下的雾凇奇观。(出示图片和词语)一起读读词语。
下节课,我们还将带着这些优美的词语继续走进雾凇,(板书优美)并且学习描写雾或雪景。
(3)这段话中红色的部分你能很快的记住吗?准备准备。
板书:
形成                           用词丰富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有序
                           4℃                         准确
优美
                           -30℃
反思:
听了本堂课,我最深的感受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学语文”。在这里,你看不到课堂的浮躁,老师的“秀”,一切教与学都针对着本学年段的特点。老师和学生们都在追求阅读教学的“言意兼得”,追求语文课堂的“本真”。
紧抓字词教学,层层渗透,达到“言意兼得”
一、以字入手,感知课题
从课文一导入开始,一个“雾”字就引出了“雷”“雪”“霜”等字,不仅了解到了“雨”头的字之间的关联,还加深了对形声字的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习得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一个“凇”进一步加深理解了形声字的特点。于是,一个“雾凇”学生便把音、形、意理解的差不多了。
二、以词入手,埋下伏笔。
初读课文,检查生字时,老师三步便把生字词扫清了障碍:
1.比较练习
    幕    暮123
夜(  )降临
师:该选哪一个呢?为什么?
2、关联理解
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师:这两个字你能读准吗?
(出示温度计)看,这温度表上0度在哪儿?—30摄氏度呢?
0摄氏度时水会——凝结成冰。—30摄氏度时,冰就会结得很厚。
3.检查读音
模样   堤岸   松花江畔  缀满
这些字词教学,看似简单,实则早已扎实有效。通过这些字词课文的内容已初步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一个不着一丝痕迹的铺垫。
三、透过词语,感悟内容,体会语言精妙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尤其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颇带有说明性,另有“饱和”“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如果老师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上成科学课,那么整堂课将失去“语文”这个特性。但是,这一堂课中,老师非常清醒,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原因之后并没有喋喋不休的告诉学生什么是“饱和”现象,什么是“遇冷凝结”。而是到此停下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与词语来体会水汽是如何过度饱和的。于是,学生一边找一边谈体会一边走上讲台板书,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发现他们竟找出了如此之多又没有重复的词语来,老师适时提点,这就是语文的用词丰富,而这些词是有序出现的,不可随意调换就又是用词有序准确。同时读了这些词,我们眼前能够出现美丽的画面,这就是用词优美。瞧,一个没有多余点缀,而是扎扎实实感悟词语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理解的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意境和感情,而且还学会了习作方法,并且能够积累不少的词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言意兼得”)为下一节课的写话又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这样一举多得的语文课不是一堂追求“本真”的课吗?
“让学”,思维火花的碰撞,收获“言意兼得”。
“让学”就是我们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以学定教的过程。在这堂课中,我看到最多的是老师抛出一个话题,于是学生们根据这个话题进行讨论,辩证,老师只要在重要的地方进行提点或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活跃起来,课堂生成越来越精彩,文章的内容在这里越来越清晰,意境越来越优美,感情越来越丰富,学生遣词用句越来越精彩,“言意兼得”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获得了。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们现在提倡语文课一课一写,在本堂课中,老师有生字范写却无学生动笔,是否也让学生写一写呢。我们现在虽然提倡“让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时间显然无法控制,而且,要真正做到“让学”,显然学生的课前预习要做得充分。如何在这几种教学中达到平衡还需要我们多加学习。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39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