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一等奖】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板块设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与文本对话]
师:中秋八月,月圆情浓。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
(课件呈现三句诗歌)师: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不妨一起呤诵几句
诗仙李白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张九龄曾笔下生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曾感叹“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跨越古代,穿越时空,月亮依旧高挂于天际。吟诵着这些诗句,你发现刚才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了什么地方?(学生汇报并且出示课件  山中月、海中月、江中月)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苏轼笔下月亮的踪迹出现在哪呢?
生:可能回答中秋月,诗中月或者心中月(副板书 心中月)
师:请找到书中描写中秋月圆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生1:从“欢欢喜喜”体会到大家都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中秋节的到来。从“只有”和“心绪不宁”体会到苏轼的孤独和思念亲人的难过、悲伤的情绪。
生2:从“皓月当空和万里无云”体会到写的是中秋的月,是一轮美好的圆月,只有作者在孤独中度过中秋。他已经和弟弟分别七年了,特别思念家人。
[与作者对话]
1、分析“手足情深”
师:书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问“苏轼啊,你和弟弟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兄弟呢?”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又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怎样的感受?1234
师:你能用书中的词语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对兄弟么?生: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师: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生:说明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要好,特别亲密。
(课件出示补充)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师:在课前查找的资料中,谁搜集到了关于他们兄弟之间情谊的故事?
生1:苏轼的父亲共生有三男三女,后来因为之前的四个孩子生病去世,只有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活了下来,他们相依为命地长大。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他们的老师,每天教他们学习诗文。
生2:苏轼和苏辙不但从小玩到大,连学习也是每天都在一起。两个人的感情特别深厚,直到长大当官后就分开了,但仍然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据说,保留下来的他们之间的书信就有几百封。
生3:苏轼21岁母亲去世了,29岁时妻子去世了,30岁时父亲也过逝了。可以说,只有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和感情的寄托。
师: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深,所以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感情,贯注于词作之中,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指名读
师:此时苏轼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低沉的、孤独的、无奈的、思念的等等
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诗人的感情?(渐渐、睡不着、眼睁睁、埋怨)
师:再次引导用上述的语气去读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多么迷人的月色、多么难以入眠的苏轼,让我们饱含深情背诵下来吧!
出示“月亮( )( )西沉,透过窗子把(  )(  )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  )(  )(  )。他(  )(  )(  )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  )(  )起来:(  )(  )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  )(  )的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呢?……”
师:引导学生背诵(前两句可以指名背,第三句齐背或者以组为单位分句背诵)
师:于是,在这样一个夜色如水的夜晚,苏轼欢饮达旦,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水调歌头》。配合动画,师范读全词
师:出示全词,体会写作意图(是否可用书画作品代表课件展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大家是不是也想读一读?我们配合一下。题目与小记大家齐读,男生读词的上阙,女生读词的下阙。
师:整整七年了,2600个日夜,62400个小时的分别,苏轼的内心在反复地焦着和期盼。于是在内心中矛盾与痛楚交织。1234
2、分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课件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生:指名读句子并且谈感受
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  )也有(  )、有(  )也有(  )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  )也有(  )、有(  )也有(  )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生:试背诵
师:古人凝炼的语句特别的传神,苏轼是用怎样的诗句表达的?
(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课件出示)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只要人在,希望就会在
生2:只要心里有美好的愿望,就会实现
生3:只要盼望与家人团聚,这个美好的时刻总会到来
生4:只希望人能够健康而乐观地生活下去,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无限的美好
师:千言万语说不尽,这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再次出示全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找男女生各一名领背全词
师:请大家再次地默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些什么?
生1:从一个“兼”字或者“寒”字我体会到诗人此时的心情特别想为国家效力
生2:我从课前资料中知道苏轼此时是被贬官到密州,他已经41岁了,心里很压抑,但后来他看到花有花开花谢、月有阴晴圆缺,于是就转念变得豁达和乐观
生3:我体会到作者是非常憧憬美好的未来的,他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师:引导男生、女生、老师融入,齐背全词
师:苏轼的一生起落浮沉,在政治上曾经是位高权重,也曾多次被贬至他乡漂泊。几经政治的浮浮沉沉,苏轼仍然怀揣着水调歌头的乐观和和豪放。所以这首词才成为了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师:相信大家在平日的积累中也背诵过许多关于苏轼的诗词佳句,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生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4: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生5: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生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生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234
生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师:苏轼满腔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都化作了这千百篇的诗句被代代地传诵。于是李白笔下的月是孤寂的(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张九龄曾笔下的月是想念的(课件出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看到的月是惆怅的(课件出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而苏轼眼中的月是美好的(课件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睹明月、思亲人,苏轼眼中的这句千古名句,已经不再单纯是兄弟之情。尊敬的李教授即将踏上返程的列车,我们将奉上最衷心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各位在座的听课教师,即将踏上回家的路途,我们也将奉上最真诚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万水千山,我们期待下一次的重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209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