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读后感|《一枚金币》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册第十单元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正确的观点。《一枚金币》是一篇格鲁吉亚童话,讲述了一个辛劳一辈子、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也说明父母不能娇纵孩子,要教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课文有两处“受不了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要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疼爱、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在物质上总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因此在他们心中,毫无“钱来之不易”的概念。花钱大手大脚,东西不珍惜等现象比比皆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学生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通过本期的预习指导和练习写自读笔记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预习课文,并且在读书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并思考。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
  2、疲力尽”等词语中课文中的意思。
3、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能简单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四、预习要求:
1、读课文,继续做自读笔记。
2、想一想,自己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自己有没有亲自去挣过十元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理解部分新词。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顺序,练习复述。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并回答老人为什么“受不了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带有零花钱的孩子举手?这些零花钱是自己挣的请把手放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格鲁吉亚童话也是“金钱”有关。
出示课题:一枚金币,学习生字“币”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语:
   一枚   发疯   火炉   晓得
   筋疲力尽   辛勤   省吃俭用    花钱如流水 (后三个说说词义)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你能用上面什么词语形容人物的性格?
   儿子不光花钱如流水,而且还很懒惰。
书空生字“懒、惰”,说说这两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再理解词义。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顺序。
1、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还懒惰。这一对比,矛盾就产生了,于是他希望儿子(也学会挣钱,由学生回答。)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要儿子去挣钱
2、根据起因我们可以推知经过是什么?结果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经过:儿子去挣钱?(是儿子在挣吗?因此我们先打个问号)123
结果:儿子挣到钱
3、小声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多少自然段,想一想,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对应的是课文哪些部分,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学生划分段落,注意21、22自然段的归属。
教师小结这种划分段落的方法: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段落。
4、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板书,试着复述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父亲的情感。
1、自读课文回答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代词的具体指代,把问题说清楚。再读词语。
2、再默读各抓住抓住重点词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和父亲?(辩解和坚决)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想法。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五、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一种很实用的划分段落的方法,那就是?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段落。
2、看到了父亲和儿子身上的对比,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态度上的对比。
3、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你能用“因为……,所以……”说说人物之间的其它关系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啦”时的心情。
3、简单说说自己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啦”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学习课文二、三部分,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1、默读(9-28)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

次序

钱的来源

父亲是怎么做的

儿子的表现

父亲的判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结合课文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解疑。
根据发言出示句子,填空:
儿子就这样做了,到傍晚,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说:……
▲理解“筋疲力尽、满头大汗”
▲你还能说出哪些带“汗”的词 ?
  过渡:是呀,父亲为什么还是不相信这是孩子挣来的钱?而第三次儿子在父亲面前没有筋疲力尽,没有满头大汗,父亲居然“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3、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出示句子:(课文25、26自然段)
▲ 抓住重点词语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还应注意抓住最容易被忽略的符号。(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学生交流。
理解“熊熊大火”。
抓住“疯了”和三个感叹号积累词语:口不择言,气急败坏
▲ 从“当牛做马、苦差事”回读课文24自然段,想象儿子在这一个星期可能干过什么活?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学术交流时,引导学生把困难分类,如:自然环境造成的困难,因为自身条件造成的困难,人为的挑剔带来的困难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再理解词语“当牛做马、苦差事” ,这才是自己“挣”的。
▲ 儿子“受不了啦”是因为             ,他感到              123
   指名填空,再朗读课文25、26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了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4、教师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除此之外,老人还相信什么呢?
三、总结拓展:
1、对比儿子前后对待一枚金币的态度,回答课后思考题一。
   教师小结:父亲让儿子亲身体验,他用同样的行为,三次扔金币的方法,让儿子明白了人必须自食其力,用劳动创造财富。
2、交流有关“金钱”的名言
3、学习到这里,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话要说,也许你想对教子有方的父亲说;也许你想对这位溺爱孩子的母亲说,也许你想对前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儿子说,也许自己心中有一些别的感触,赶快写下来吧!
4、交流学生的写话。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119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