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及薛法根点评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品读“反复”,体味“试验”之严谨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胆大”一词,读懂了伽利略勇敢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认识了一个富有勇气和思维缜密的伽利略。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妄为”和“固执”进一步走近伽利略。“妄为”就是胡乱做,伽利略真是这样吗?读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来,在旁边做上批注。(生读、找、写)
生:我觉得不是妄为。他先是秘密试验,接着才公开试验,说明他不是莽干,而是很慎重。
生:他是这样秘密试验的:“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的“反复”“许多次”说明伽利略做事非常认真,很谨慎。
师:“反复”就是重复吗?
生:是重复,是做了一次又一次。
生:我觉得不是重复。如果是重复,那就是他在一个地方重复同一个动作。“反复”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伽利略先是站在10米的地方做试验,后来又在20米的地方做试验。而且这样做不止一次,而是“许多次”。
师:这是高度不同的“反复”。还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地方也会不一样。先是在室内做,接着在室外做。
生:环境也不同。在无风的情况下做一次,在风非常大的情况下再做。
生:球的重量也不一样。可能是10磅重和1磅重的各一个,后来可能是20磅和10磅重的各一个。
生:也可能球的质量不一样。先是用铁球,后来用的是木球。
师:是啊,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不同、球的质量和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就是——
生:反复。
师:这反复试验的结果怎样?
生:(读)两个不同重要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生:不管是什么的试验结果都一样。
师:从这“反复”和“许多次”,你看出了什么?
生:伽利略做试验非常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生:他是抱着严肃的态度来做试验的。试验是严谨慎重的,不是妄为。
师:看来,这“胆大妄为”的背后是缜密的思维、过人的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力图以问促读,设计了4个前后紧密相连的问题:(1)“妄为”就是胡乱做,伽利略真是这样吗?(2)“反复”就是重复吗?(3)这反复试验的结果怎样?(4)从这“反复”和“许多次”,你看出了什么?其中(1)、(3)指向课文内容,意在阅读中能发现与问题相对应的语句;(2)、(4)指向学生各自的理解、感受,切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的年段目标,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丰富了“反复”一词的理解,准确地把握了“反复、许多次”所隐含的意味。可以看到,教师教学的落脚点在词句,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的词句的理解与体会,达到对课文人物品质的真切感受。
提炼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作深入的理解、体悟,从而达到对课文整体的理解,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思路。现代文大多平白如话,多读几遍大体上能读懂,而要读得深入些、透彻些,就需要在关键的词句上作一番“推敲”,以逐渐习得“透视”语言文字的功夫。教师教学的功夫就是要甄别那些值得学生“琢磨”的事关全文理解的核心词句,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也不是“事无巨细”,样样都要“琢磨”。从课文的主旨来看,“反复”、“许多次”及所在的语句,的确是理解全文的一个核心语句,这部分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力的发展。123456
遗憾的是教学中没有对“反复”、“许多次”及所在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作更为有价值的探讨:“反复”与“许多次”的意思一样,在这句话里不显得重复吗?如果引导学生通过删减“许多次”作比较朗读,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只相信事实的科学精神与品质,更会早朗读中领悟到这种“反复”的手法所起到的“增强语意、加强语势”的表达效果,而不会误解为犯了“重复”的语病。如此,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上,而深入到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规律的理解上,学生获得的是言语智慧技能知识。这,正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
二、练读“宣布”,感悟“真理”之坚守
师:秘密试验得出结论后,伽利略做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师:伽利略会怎么样宣布的呢?我们来演一演吧。请个同学当伽利略,老师和其他同学当伽利略的学生。(指名当伽利略)
师:伽利略,先来第一个宣布。
生(扮演伽利略):我宣布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
师:大家觉得伽昨略这样说行吗?
生;我觉得不是。应该是这样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经过反复试验,我发现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生(扮演伽利略):同学们,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这是经过我的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
师:伽利略的学生们,你们听到这消息有什么反应啊?
生(扮演学生):老师,祝贺您。
生(扮演学生):老师,这真是好消息啊。我们的老师就是棒!
生(扮演学生):老师,您的发现太了不起了,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自豪。
师:伽利略,宣布第二个内容。
生(扮演伽利略):同学们,我再告诉你们一个决定,我准备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你们说好不好?
生(扮演学生):老师,我支持您。
生(扮演学生):等到那一天,我一定到现场为您加油鼓劲。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扮演学生):老师,不觉得你还是再慎重地想想吧。
生(扮演伽利略):为什么要再想想呢,我已经决定了。
生(扮演学生):老师,您想过没有,如果你敢公开试验,也许你就当不成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了,可能还在比萨城呆不下去啊。
生(扮演学生):对啊,老师,教会的那些人会拼命反对您,迫害您的。你还是再三而后行吧!
生(扮演伽利略):谢谢大家的好意。我已经想好了,只要人们从我的试验中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话也有错的,即使真像你们说的那样,我也认了。
师:真是个“固执”的伽利略。同学们,你觉得这“固执”的背后是什么呢?
生:是对真理的坚持。
生:是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
[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力图以演促悟,组织学生扮演伽利略,演说两次宣布:一次宣布试验结果;一次宣布公开试验。重要的是教师的3次插问:(1)大家觉得伽利略这样说行吗?(2)伽利略的学生们,你们听到这消息有什么反应啊?(3)有不同意见的吗?正是这3次插问,促使学生的话语不再重复课文的语句,而转向生活化的言语交流,直至最后学生之间的精彩对话。那些精彩的话语源自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无形中浸染了伽利略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自然便有了品质。演,是学生运用课文语言、内化课文思想情感,藉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插问,则是提高“演”的话语品质,提高学生表达质量的有效手段。看来,这个“演与问”的组合,才会产生有效的对话与交流。123456
其实,课文中的两个“宣布”,还原式的情景表演,其教学价值并不大。如欲实现“感悟‘真理’之坚守”的目标,不如就两个“宣布”作些探究,特别值得思考的是:伽利略为什么要宣布在比萨斜塔上作公开试验?教学尚简,要言不繁。]
三、想象补白,体会人们之变化
师:伽利略要公开试验了。公开试验前,人们有什么反应呢?读读第五自然段。(生读)
生:人们有的是看热闹,有的是带着好奇的心来的,有的是责备伽利略。
师:你就是责备伽利略的人,你来责备责备。
生:“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生:“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又指名学生读这两句话)
师:公开试验后,人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公开试验后,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师: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动笔写一写。
(出示: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请大家交流交流。
生: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欢呼着把他团团围住。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对不起,伽利略先生,我们不该讥笑您!”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原来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有错的啊。”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说:“老师,还是您的决定对啊。”
生: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一下子围了上去,一边欢呼着,一边把他抛向天空。刚才还嘲笑他的人红着脸说:“伽利略先生,我们真是有眼无珠,请您原谅我们的无知!”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搓着手说:“真是太惭愧了,同样是研究学科的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您那样,独立思考呢?”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低头轻声地说:“老师,您真是我们的表率啊,我们要向您学习啊!”
师:这位同学加上了人物的动作、神情,说得更具体生动了。谁也能这样说?
生: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团团围住。刚才还嘲笑他的人真诚地说:“伽利略先生,我们真是有眼无珠,请您原谅我们的无知!”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您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不迷信,坚持真理的精神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啊!以后,我们再也不会盲目迷信了!”曾劝阻他公开试验的学生,深情地望着老师,说:“老师,您真是青年人的楷模啊,我们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
……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力图以写促解,先说试验前人们的反应,再写试验后人们的表现,两相对比,加深理解伽利略探求科学真理的现实意义。从学生所写的语段看出,补白性的想象写话,是很有语言训练价值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结合课文具体语境,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写作空间的话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更有教学收效。123456
阅读教学常常“君子动口不动手”,鲜有动笔写作的训练。其实,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课文理解设计恰当的话题,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不但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化,而且促进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写”是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学习活动,“写”是学生将模糊的思考转化成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迫使思维更缜密、表达更准确,这是 “说”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智慧出在手指上”,这句话在阅读教学中也很有借鉴意义。
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写话题目,仅仅例举了“刚才还嘲笑他的人、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如果不限于这三种人,让学生展开想象,那么写作的空间会更大,学生的笔下会出现什么?答案或许会更精彩。]
四、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之价值
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还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一读这句话。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师:这里有两句话,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生:第一句是“不全都是对的”,第二句是“全都是不对的。”
生;两句话意思也不一样。“不全是都是对的”,是说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全都是不对的”就是他所有的话都是不正确的。
师:是啊,亚里士多德毕竟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许多话是对的,比如他的“寓教于乐”的观点就被证明是对的。有的话是错的,如书上写的那句话就是不对的。再来看屏幕。这两句话不同在哪?
(出示: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
生:第一句中有个“像”字,意思是说除了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有错也有对的,其他的人也是一样。
生:我知道了,课文中多了一个“像”字,就不仅仅是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了,还指许多许多人,如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家领导人等等,他们说的话也可能不全都是对的。这恐怕就是伽利略为什么要进行公开试验的原因吧。
师:真是会思考的孩子。是啊,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一起读。
生:(读)“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师:这时大家明白了,你明白了吗?
(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现在我们也明白了:         。)
生:我也明白了,对权威说的话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生:我也明白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话,不能迷信。
生:我也明白了,对权威说的话,我们要尊重,但不可盲目相信。要善于思考,依靠实践来证明。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力图通过比较领悟语句的含义。第一组的两个句子,“不全都是对的”、“全都是不对的”,所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学生自然容易读懂;第二组的两个句子,差在一个 “像”字。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学生从中领悟到了“像”字之外的意思,读出了言外之意。而教师的一个填空题“现在我们也明白了:         ”,又将学生的思考推向了更深的层面,也回归到了课文的主旨上。这样的语言训练,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表达力,更有学生的思维力。123456
比较,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之策。韩军老师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套“以语言为核心的联比揣摩阅读方法”。联,就是关联;比,就是比照(比较)。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语言的联比。联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处处用联比,处处有联比。学会联比,其实就是学会了揣摩、感悟。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有无“像”字,含义就会不一样。这种于细微之处发现差异,然后设计联比训练,正是教师具有语文意识的体现。一个具有语文意识的教师,才会从课文中筛选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适宜的教学内容。]
五、搭建平台,纠正文本之偏失
师:说是好啊。如果有这样的挑战机会,你敢挑战权威吗?
生(饶有兴趣地):敢!
师:好。我们就来挑战挑战这篇课文。课文有些句子写得有毛病,你能找出来改一改吗?
(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生:没问题啊。
师:再认真读读,注意“高处”两字。
生:哦,我知道了。如果一个是在10米,一个是在15米,都是高处,可高处不同,落下来时肯定不可能同时着地。
师:是啊,那该怎么改呢?
生:把“高处”改为“同一高处”就可以了。
[此处课文本身没有语病,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句中的“高处”是“蒙前省略”,本意就是同一高处的意思,否则就不存在比较是否同时着地了。因此,这里的所谓“纠正文本之偏”是无的放失,在没有教学内容的地方偏偏“自寻烦恼”。这样的教学是不恰当的。]
六、总结提炼,储存写作之养料
师:同学们,想想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伽利略这个人物的?
生:用了产生怀疑和试验求证两个典型事例描写伽利略坚持真理、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还用了人们如何反应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
生:课文还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这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师:说得真好。伽利略勇于挑战、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真理的品质就是通过典型事例、侧面描写和背景烘托的写法表现出来的。今后,在写人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写法。
[这部分的教学,意在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这里要思考一个问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究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从中汲取的所谓写作“养料”也是不同的。
“想想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伽利略这个人物的?”这个问题表明教师认定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于是,学生便总结出“典型事例、侧面描写、背景烘托”三个方法来,这三个术语相当专业,一般没有经过专门教学的学生是很难说清楚、说规范的。而如果把这篇课文认定为一篇记事的文章,又会怎么理解呢?课文记述的是伽利略用试验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件事,按照“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的顺序来记叙的,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尤其是伽利略的推想过程和试验结论写得清楚、表述严密,值得学生借鉴。
且不论写人还是写事,仅教学要求而言,“典型事例、侧面描写、背景烘托”这样的总结概括也似乎不太适合该学段的要求。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尚未涉及写作方法的学习;第三学段中则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循序渐进,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原则,与其记住一些名词术语,不如留存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对学生来说,头脑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章,尤其是大量的典范的事例片段,自然就会领悟其中的写作奥妙。届时再以术语归纳,自然水到渠成。由此,“养料”应该是典范的文章本身,而非抽取的读写术语。]123456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就会有所不同。这份教学实录体现了执教老师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创设多种语言运用情境,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其中词句理解、情境对话、想象写话三个部分的教学卓有成效,插问、比照、设置话题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运用。教学中所折射出来的“以运用为重点,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理念具有实践意义,也切合了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技能的宗旨。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观课评课自可以站在比较理想的高度,指点课堂,激qing纵横;然亲历课堂教学,也难免顾此失彼,留下诸多遗憾。或许正因如此,语文教学愈发魅力无穷。由于学识浅薄,评点实为一孔之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37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