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2-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一到四自然段,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到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一到四自然段,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到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课文。
1、由两位同学表演,简介西沙群岛。
2、示多媒体课件,带同学们去西沙群岛游览一番,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怎么样?
4、师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5、过渡:刚才同学们都去游览了一番西沙群岛,感受到那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描写的。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多媒体第一句话,小组读,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呢?﹙师指地图介绍﹚
3、过渡: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是怎么样的?海水显现出哪些色彩?
2、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画出有关的句子回答。3、师板书:海水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4、默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用曲线画出有关的句子回答。
5、出示句子,用多种形式朗读。
6、师边指导看图边分析这句话的意思。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读、想、找、画、说。
2、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几种海产品?
3、示思考题,四人小组内默读讨论,完成思考题。
4、汇报自学情况:珊瑚、海参、大龙虾各有什么特点?哪个词说明珊瑚数量多的?哪个词说明海参数量多的?
五、再看看海底还有什么?示多媒体,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写了几种鱼?
2、小组讨论:是哪几种鱼?哪些词告诉我们鱼的种类多、数量多的?
3、示多媒体句子,理解句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4、示实物图,让小导游看图介绍海底的物产。
5、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六、总结
七、学了这几段,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较好、较优美的,画下来读一读。
八、检测:
1、按课文内容填空。
鱼(        )地在珊瑚丛中(         ),好看极了。有的全身(         )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                 );游动的时候(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        )刺儿,鼓起气来像(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1234
风景(      ) 物产(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抄优美词句,注重语言的积累。
案例叙述:
一、创情激趣,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朗读。
朗读要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就能产生无穷的美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采集相关的影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了去西沙群岛亲身旅游的情境,让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这时学生的情绪是激昂的,在心中已积蓄了丰富情感冲动,我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挖掘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学生们心潮澎湃的进行朗读实践时,不仅读的有滋有味而且也充分了解了作者在说些什么,因为此时的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已是相通的了。
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激发兴趣,指导学法
教师把课文学习设计为“西沙群岛游”的形式,并把小组学习设计成“游西沙群岛--自助游”,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教师的要求有目的的学习。
第二:以人为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这一过程我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教给了学生。学生们在小组内认真读着语文书,他们互帮互助解决难字,力求把课文读的更流畅,把课文内容了解的更全面,学生们兴趣盎然的设计着自己小组的旅游路线,此时的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内容。学生们在“游览”后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将自己的游览心情迫不及待地告诉自己的同学。
生a:“我喜欢课文的第5自然段。”(读第5自然段)“我觉得这个自然段描写海龟的句子很有趣。”
生b:“我也喜欢这个自然段,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渔业工人要把海龟翻一个身,抓回家去,而不让海龟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呢?”
师:(展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渔业工人是不是把海龟抓回家了呢?”
生(众):“不是。他们只是逗逗海龟,看看它们庞大的身躯四脚朝天、没法逃跑的滑稽样子。”
生d:“我喜欢第6自然段”(读)。“因为我很喜欢鸟,喜欢看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
师:“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岛上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养育了这些鸟儿,鸟儿的粪便也成了养育这片树林的宝贵肥料。
生e:“我喜欢第4自然段”(读)。“我喜欢这一段的理由很多:第一,这个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很多;第二,我很喜欢鱼,很想把他们抓回来养在自己家里,不过我知道他们在海里生活更幸福,因为它们在那里有许多朋友;第三,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们先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鱼的。”(展示课件)1234
师:“谁愿意把这个长句子读一读,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请了4个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作者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潜入海底,亲眼去看看这些可爱的鱼儿吧。”(配乐播放视频材料)
师:“同学都说特别喜欢海里的这些鱼,我也很喜欢这些鱼,今天我把海里的部分鱼儿请到了我们这儿来做客,也请你们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纷纷上台面对课件指着自己喜欢的鱼进行说话训练)
师:“我们现在来读读这两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体验。”(出示课件,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人们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众):“因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数也数不清,所以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西沙群岛,领略了它那迷人的风采。现在,请你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西沙群岛的整体感受,或用一句话来抒发你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同学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三:深化体验,实际运用
在进行这一步骤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谈感受或有感情的朗读两种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体验,以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将小集体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放到在大集体中进一步交流、讨论,得以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将所获感受、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
三、借助录音和幻灯,积累美词佳句
师:“好的文章,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深深地感悟,细细地品味;好的词句,我们也要积极地去积累,去运用,去发展。” 请学生动手写一写、读一读、记一记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
四、加强课内外结合,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以知识增长见闻,以求得“丰富学生的见闻”。同时“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在教学中,我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了自己课下收集的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课内外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重文本”,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升华感情、陶冶情操。同时更要“超文本”,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每个方面的不同层次得到发展,有所收获;又因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应鼓励、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大课堂,自由的发挥。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处理上,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西沙群岛的感受。
2、爱画画的你,不妨画出香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3、爱朗诵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西沙群岛景色的特点。
4、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适时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求知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正所谓“立足课堂,打好基础;立足生活,求得发展。1234

教学反思
我对“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了一些尝试。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尝试,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现多向互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使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把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与此同时,学生与课件互动,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这样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通过对朗读而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产生了热爱宝岛的深情。在“整合”过程中,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劲头很足,他们对课文有了深刻的感悟,赞宝岛、爱宝岛的感情溢于言表,并积极参与口头表达练习,努力将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成功地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等要素的有机整合。
二、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样的,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朗读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成自我的东西,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还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种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抓住鱼的外形练习说话。最后,这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新发展趋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熏陶和提高。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经常从美学的角度来谈人的道德、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和谐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人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是指人的完善个性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学生获得的正像情感体验必然包含着道德的成分一样。从这点来说,学科教学与德育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多渠道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山川,奇异风光,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得到了诚信教育。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240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