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设计]《西湖》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1-01-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西湖美景,陶冶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文章言之有序、合理想象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
    3.初步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与形象,并借助情境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卡、学生游览过的景点图片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预热,博闻广记,形成期待
    1.组织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选取学生熟悉的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2.接下来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西湖,请同学们听诗意,诵诗句。
    (1)师描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2)师描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博闻广记”是我们班每节语文课必备的环节,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也会有相应变化,有时是古诗,有时是成语,有时是歇后语,等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由课外阅读引入课内阅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期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交流预习,主动识写,正确朗读
    1.看课文,听教师范读,留意预习时认为难读的字、词、句是否读正确了。
    2.组织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卡交流(预习卡及相关要求如下)。
    (1)出示生词(生字加点),组织学生交流容易误读的字音。随机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本课最易误读的“幅”“堤”。
    (2)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中以前认识的熟字,并用一用。
    (3)组织学生交流原先不理解,预习后理解其意的词语,教师随机重点指导以下词语:
    镶嵌——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宝石戒指、西湖全景、无框画),让学生选择何为“镶嵌”及理由。结合西湖全景图,朗读文中“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并结合图片理解文中第3自然段提及的“镶边”一词。
    宛如——学生汇报“犹如”“仿佛”“宛如”其中之一,即引导学生说说其近义词(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文外的)。
    (4)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书写注意点,当堂完成生字描红。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加油站”一栏中所选取的难读长句,随机重点指导以下长句: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的停顿,并迁移练习,让学生读好文:“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123
    (2)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重点指导学生注意长句中的适当停顿。)
    4.四人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正确。
    【设计意图: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组成,教师布置预习并不代表就能落实预习,唯有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预习交流,才能实现对预习能力的有效指引,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发展。】
    三、感受西湖,品味《西湖》,会意得言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西湖”这一举世闻名的风景点有了哪些了解。(预设以下几种可能性,教师结合学生汇报随机安排教学顺序。)
    预设一: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介绍西湖如何美丽,像这样总体介绍的文字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起读一读吧。
    预设二:学生汇报第2、3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补充,随机板书2、3自然段中提到的景物及其方位。
    (2)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起来说一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3)多媒体出示西湖地图及相关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连起来说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4)小结:阅读写景的文章,我们一定要读懂“在哪儿?有什么?”(随即板书),同样,如果同学们要向别人介绍一处景色也要说清——在哪儿?有什么?
    预设三: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板书“月光下”。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介绍西湖的顺序。
    (3)让学生说说除了时间,你还发现什么顺序,随机追问从何处看出。(由远及近、由边缘到中间等。)
    (4)正因为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西湖,所以即便没有到过西湖,我们也能对西湖的景色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领学生去发现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既“会意”又“得言”,才能提升语文素养。】
    2.在学生整体感知西湖景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西湖的印象,并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带给自己如此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3.组织学生汇报体现西湖之“美”的语句,顺学而导,随机出示文中四个比喻句(如下),图文对照,指导朗读。
    句一: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句二: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句三: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123
    句四: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4.点红四句话中的比喻词,引导学生发现这四个描绘不同景物句子的共同之处。(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像什么?”)
    5.正是这些生动的想象,才让作者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其实,大自然中美丽的景色随处可见,我们除了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要善于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看看下面的景色,你都产生了怎样的想象,用上课后练习4中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教师依次出示满山遍野梅花盛开的图片、天空中白云朵朵的图片、蝴蝶漫天飞舞的图片、小河清澈见底的图片。)
    6.组织学生借助自己游览过的风景点图片或照片,展开想象,说一句话。(可以不使用文中所给的比喻词)
    【设计意图:语文,既要学习语言,又要学习言语,前者的习得重感悟和积累,而后者的习得重操练和实践。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初步了解是这篇教材的言语价值所在,要达成文本言语和学生言语之间的转化,就必须创设实践活动。这里的情境说话,看似随意,其实层阶分明。教师出示的图片均含有教材元素,其涉及《春到梅花山》《云房子》《台湾的蝴蝶谷》《北大荒的秋天》等课文,利于学生借助原有语言储备展开想象,尝试运用。接着学生出示的图片均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有感而发,创生言语,不会使课堂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回家后的实践作业,从“说一句话”变为“写一段话”,指向学生读、说、写的能力提升。】
    四、总结提升,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1.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随课文走进了西湖,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要写好一处景色,首先要写明——“在哪儿”“有什么”,为了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需要边观察边——想象。
    2.课后实践作业:
    请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将所看所想写成一段话,可以配上图画或照片。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语文,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生活的大门。】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171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