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品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体悟,让每一次读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让学生从理解内容到有感情地朗读表现文本。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在深入的品读中,品词品句,走进语言文学,体会感悟文本。
二、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杨梅及其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观察的方法,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滋味惹人喜爱之处,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对媒体课件、相关材料等
五、 教学过程:
(一)、共同交流,走进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著名的乡土写实派作家王鲁彦的作品——《我爱故乡的杨梅》(出示课题)
师: 从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们把题目改成“我爱杨梅”有什么不同?
师: 说起像你们这么大时学过的描写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作品,脑海里会浮现很多篇:比如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比如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我上小学的时候和你们一样没有什么游子漂泊的沧桑感,所以对那千古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滚瓜烂熟可是却激不起一丝情感上的太多涟漪,而《我爱故乡的杨梅》就不同了,常常是一边读一边嘴里泛着酸甜可口的味道,读完后会再狠狠地咽上几口口水,那时真希望自己生在那杨梅满枝的江南,而这种贪恋杨梅的情结一直到现在也挥之不去。而今做了老师,十几年教学,看着一拨拨学生也像当年的自己那样吞咽着口水的样子,更是无限感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究竟有如何神奇的力量呢?愿意和我一起再来细细品读一下这篇作品吗?
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段只有一句话,但却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地点出鲁彦的故乡所在地及他爱故乡的杨梅。在全文中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二)、统领全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故乡杨梅的?
顺序上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呢?
讨论后,总结:从杨梅树和杨梅果(板书:“杨梅树”和“杨梅果”)两方面来写杨梅的。这样安排是遵循了杨梅的生长过程,让我们 觉得由树的生长到果的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先写果实,而后写树木就会让人觉得别扭了。
(三)、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自学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感受深的内容,标出精彩的地方。
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教师点播:
交流问题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雨中杨梅树的可爱)
交流问题2(重点):你觉得这部分哪些地方精彩?理由是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读这部分内容的感受。)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
投示:
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贪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
这个词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儿是要贬低杨梅吗?
词典中的“甘露”什么意思?在课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
师:对!可见,有些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还要放在课文里读读,理解才准确。123
投示:
杨梅树四季常绿的枝叶在雨雾中生长着。
杨梅树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问:杨梅树真的会像人一样“伸展”和“欢笑”吗?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杨梅树的可爱)
在这句中,作者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是为了具体形象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因为他非常喜欢杨梅,所以这样写。因此,我们在读这段时应该用赞美、欢快的语气来读。
有语气地朗读这段。指名读课文,评价。
过渡:鲁彦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杨梅树的可爱,那么杨梅果又有什么地方惹人喜爱呢?
指名读3——6自然段,思考:杨梅果那些地方惹人喜爱?(形、色、味)
读第四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杨梅果形状的句子;圈出品尝时的感受;边读边想象杨梅果可爱的样子。
投示:
杨梅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只是遍身生着小刺。
句子,讨论:那句更好,好在哪里?
(作者为了把杨梅的形状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的只描写杨梅的形状,而是同桂圆进行了比较,这样写更生动、直观、形象。读过之后,使我们感到像真的看见了一颗杨梅一样。
但是,只是看到杨梅圆圆的体态就足以说明它的可爱吗?作者不仅用眼睛看了,而且还用嘴巴感受到了它那小刺的可爱——
生读后两句,体会其作用。
是呀,杨梅形状的可爱,不仅是作者看到的,也是尝出来的。尽管全身布满了小刺,但是并不扎人,而是细腻柔软的——指名有语气地读本段,表达喜爱之情。
总结学法:(投示)
1、 先找出描写外形的句子
2、 体会作者品尝时的感受
3、 通过读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五、六自然段。
读第五自然段,按上述学习方法同桌讨论:
投影填空:
杨梅先是( ),随后变成(,最后几乎变成()。
指名填空,问:“几乎”是什么意思?
表面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杨梅逐渐成熟了。)
作者还写了哪里的颜色?作者是怎样观察到的? (通过品尝发现果肉和果汁的颜色。)
师:是呀,这样抓住杨梅表面由生到熟的颜色变化,更是由外到内,通过品尝,写出了里面的颜色,真是具体形象,让我们觉得这小东西真是红得可爱。那么就读出对它的喜爱来——自由读、指名读。
找出描写杨梅味道的句子,投示出来。
讨论: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概括杨梅果的味道的?(由生到熟)
那么由生到熟的过程中,它的味道是怎么变化的?(又酸又甜——甜津津)
杨梅的味道已经概括得很具体了,为什么还要写作者小时候贪吃的情景呢?
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作者在这一段中为了把杨梅果的特点写具体,用他小时候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实例加以证明。这样写让人感到亲切,其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尝到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这样写说明作者爱杨梅,喜欢杨梅。
那么,就应读出童趣来。指名读本自然段。
思考:这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那么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与后面的四、五、六自然段内容是什么关系呢?
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这个自然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 (承上启下——过渡,使前后内容衔接自然流畅。)
指名有感情地读本段,表现出你和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问:你现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感受深的是什么?指名说说123
引导总结: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杨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观察。(板书:按顺序抓特点)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杨梅果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观察了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放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这是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的。那么作者只是爱杨梅吗?(热爱家乡)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是作家在西北生病时看到窗外的绵绵细雨,不禁触景生情,想到了家乡,思念故乡时写的,原文很长,且对杨梅还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比如,拿它的光色和荔枝对比写,“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还有这样的描写:“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篮的买了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盖上,倒上一脸盆,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地放进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
怎么样?是不是口水流出来了,我这里有原文,课后和课文对照着好好品一品吧!
( 五)、作业:(二选一)
1、 写一种水果,要求:抓住它的形、色、味的特点去描写;要具体,语句通顺、生动。(易)
2、 模仿课文,写你所喜爱的一种家乡特产。(难)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029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