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六册)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1-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理理念】
  李吉林老师说“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了对“物”的认识,本课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披情入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反复的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初步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内蕴。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爱心的力量;
    学习借鉴想象在童话中的表达作用,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2、过程和方法:
    情至而辞发,创设真切的诗歌情境,以情”发“辞”,“辞”促“思”理解
    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主动积极的探讨对诗意的独特见解。
    在朗读时能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两首诗以民间故事为依托,以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诗人一时的心情感受,学习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体会诗歌高度凝缩,耐人品味的语言美,感爱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乞巧》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1、学生上台讲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传统习俗:
    导言:美丽的民间故事让我们遐想翩翩,如果我们也能得到织女的智慧和灵巧那该有多好啊,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当一回“诗人”,让我们回到七夕乞巧节这一天去向神仙娘子“乞巧”出示课题,读题。
  2、播放花好月圆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过节的热烈气氛。并说说自己打算怎样过这个”乞巧节”。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并尝试给诗歌划出节奏。
  2、边读边想象过节这个晚上周围的情景怎么样?诗人在这个晚上的感受和心情怎么样?
    场面(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有说有笑……)
    心情:兴奋,喜悦,紧张……
  3、”诗人”交流感受,用相关的诗句抒发内心的感情。
  4、师配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引导吟咏诗句:
    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节又到到了,诗人你和人们一样来到外面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你禁不住说,(七夕今宵看碧宵)听说牛郎织女就要在这一天度过河桥来相会,(牵牛织妇女渡河桥)家家户户在这个美好的晚上望着圆圆的秋月,乞取织女的心灵手巧(家家乞巧望秋月),她们穿啊穿啊,在这热闹的夜里不知有几万条丝线从月光下的针孔穿过(穿尽红丝风万条)
三、再读诗歌,深悟诗情
  1、同桌互读再悟。
  2、(配乐)学生可随乐离位,如临其境,寻找“节日的伙伴”对月朗诵。
  3、检查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生字
  1、自主分析记忆字形:
    注意区别“气──乞”强调“晓”不要多写一画。
  2、指导认真写字,范写“霄”“屏”。
  3、学生选字组词,说句。12

第二课时
《嫦娥》
一、谈话导入,简介诗人
  1、教师板书“悲伤”这个词语,请学生分别说出与这种心情有关的词语或场面,
  2、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师相机概括简介李商隐及其悲情诗:
    唐代诗人,一生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歌如《锦瑟》《无题》《夜雨寄北》,而这些诗歌很多都是反映一种悲伤的感情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嫦娥》,生读题。
    (学生静息,酝酿情感。)
二、情境激qing,初读诗歌,意会诗意
  1、播放《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生根据师的描述展开联想,产生相应的体验,并模拟嫦娥做出叹息状,悲伤状:
    广寒宫里,灯寒壁冷,窗外落叶萧萧、我望穿秋月,一夜无眠,后羿,后羿你在哪里啊?
  2、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在情境描述中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悲伤,寂寞,后悔)
    (出示诗歌),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样把嫦娥的这种心情描绘出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学生讲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
  3、解决疑难问题,理解关健词语。
  4、“烛影深”“晓星沉” 分别说明了什么?
  5、嫦娥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从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6、学生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配乐)自主练读诗歌,边读边想象。
  2、小组读,互相指点。
  3、指点名读,师生评议,相机指导读出节奏。
  4、背诵诗歌。
四、课外拓展
  了解李商隐的其它诗歌。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92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