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简短|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在学校上了<燕子专列>,是赛课的,感觉还不错,孩子们配合得很好.
    下午自己在班上上《路旁的橡树》,我感觉还更精彩一些。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刚读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课文的。文章中工程师为了是否砍树而犹豫,工人们不想砍树但只能听从命令的那种无奈,这两者的心理过程其实很复杂,老师要帮助学生去体会。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变化。学生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在筑路时有哪些权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学生很天真,他们认为改设计方案很简单,这样就无法理解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沉默不语和那沉重的叹气声。所以接下来我就为他们讲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及权利,以及违反规定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理解起课文内容更容易了,这时我又和学生一起将整个故事重现,用老师的述说、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一步体会。并让学生将工程师和工人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许学生说的和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肯定。1234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评价的介入下,我们能够摸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有那些个同学不行;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对工人与工程师语言进行感悟,但学生们诞生了另一个精彩。一个学生说课文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字词也没有象原来那样查资料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溶入了每个人的心中。1234

 努力营造理想的课堂──《路旁的橡树》教后反思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小学 陈 英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教案一改再改,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教学的设计在头脑里过电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营造出理想中的课堂,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几点反思: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经说过: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给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们无法把每一堂课都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借助媒体等有效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与记忆。新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欣赏了笔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词语,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当读到平坦、挺拔等词语时,头脑中会显现出相关的画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很有帮助的,相信这种联想,也会延伸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中,看到类似的画面,会很自然地把这里学到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另外,课文中有一个很生僻的词:锲子。我查了相关的词典,发现里面的解释是越解释越模糊,其实这是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木钉子。于是,我到学校的建筑工地找了一个锲子,当学到这个词时,给学生展示了实物,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语言反映的就是我们整个生活。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1234
  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纵观这一册实验教材,审视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凸现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记得前几天参加小学语文的培训时,虞哲中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课堂要呼唤工具性的回归。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归到以前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是要努力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课堂里大谈特谈环保,可是学生走出课堂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发现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桥时花大量的资金移香樟树的事例,二是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的苍白。
  只要是真实的课堂,就会有遗憾。虽然自己也努力过,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现列举几点:
  1、可能是理解课文时每一个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所以在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一开始我出示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写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那时,我们都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里的人们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还没有环保意识的觉醒,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后面的阅读理解中却忘了这一环节。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困惑。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09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