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实录一等奖|《亡羊补牢》教学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板书: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一、问答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
生: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 齐读课题)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很有道理的故事。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
生:学习道理(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习道理,还要学习什么?一下子就学习道理吗?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习好课文。
师:今天学习《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
生:死亡(板书:死亡)
生:亡羊补牢
师:请给“牢”组词。
生:监牢(板书:监牢)
生:坐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生:“牢” 是牢房的意思
生: “牢” 是羊圈的意思
生: “亡”是失去的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
(小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
(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肖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
生:因为三句都有“窟窿”
生:因为生字就藏在这三句话里。
(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习,作适当的点拨。
汇报:
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我是从“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找到证据的。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
(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
师: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
生:是羊被叼走,他丢失了羊。
生:“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看什么呢?”齐读句子
生:“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有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生:一直都是说羊丢了,没有说羊死了,可能羊还没有死呢。123
生:(齐读)“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师:小结: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丢失”。
师:“牢”是什么意思?
生:“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牢”是“羊圈”意思。
师:“补牢”就是“修羊圈”。
生: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
师;(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生:我知道羊圈破了个窟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我还知道街坊劝告,他不听。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还应该读出劝告的语气。
生:应该读出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
生: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指名读,评议。)
师: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生:可以看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生:养羊人心里想:羊丢了,就算了,羊圈也不用管了。
生:养羊人想一只羊也不算什么,丢了就丢了。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评议。)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生:他不听劝告有丢了一只羊。
生:他不听劝告的结果是: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有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养羊人又丢了一只羊。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生: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师: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生:不能,因为他要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生:加上赶快说明他不想再丢羊了。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生: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指名读)
师: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生:要是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生:如果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师: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生:因为修好了样圈就不会再丢羊了。
生:因为已经丢了两只羊,不能再丢羊了,不然羊会丢光的。
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
生: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咱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养羊人的后悔心情。123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明理
师:我们说过,学习寓言除了读懂故事,还要读懂道理,刚才知道丢羊补羊圈,那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丢失了东西要找出原因。
师:仅仅是丢失东西吗?
生:如果……
师:养羊人因为自己的一些疏忽而损失了羊。
生:要乐于听别人的意见
师:光听意见就行了吗?小组交流交流。
生:丢失的东西不要等丢失了才懂得珍惜。
师:怎样能使珍贵的东西不再丢失?生:做错事要及时补救,以后就不再错。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的作业本散了,但是为了不让作业本再继续散,我就用订书机把作业本订好了,作业本也就没有散了。
生:这几天我感冒了,妈妈让我去看病,我以为是小病,就没有去医院看病,昨天就发起烧来,为了减少病痛,我早上去看医生,买了药,吃过后,现在好多了。
师:幸亏去看病了,不然会引起大病的。
师:是呀,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生:(齐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复述故事
师:养羊人因为接受街坊的劝告,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天,他遇到街坊,突然想起街坊的劝告帮助,如果你是养羊人,会对街坊做什么?
生:谢谢、道谢
师:把你的同桌视作街坊,你向他道谢。
(生相互视作街坊,道歉)
师:咱们来一起合作表演:
(师饰街坊,学生饰养羊人。)
生:我会送一只羊给你。
师:你为什么送羊给我?
生:你帮助过我。
师:我帮助过你吗?我热心助人,忘了做过什么,你帮我回忆回忆。
(置换角色:师饰养羊人,学生饰街坊。)
师:复述故事之后道谢。同位模仿老师那样练习道谢。
(再汇报生生之间道谢)
七:作业
(出示生字词)
1、单独出示生字词能把它读准确吗?
自由读、齐读
2、老师再教大家一种学习的方法,除了通过道谢基本把故事讲一遍,现在还可以把生字串起来讲故事。
师示范串生字讲故事
同桌互相串生字讲故事
3、回家向家长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教学反思: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训练到位
   学习寓言,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使寓言学习的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恰如其分
这节课环节简练清楚,老师根据这个寓言故事题眼“亡”、“牢”容易产生歧异,引导孩子读故事,探究字意,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这种探究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
三,循环反复,螺旋深化,逐步提高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学习生字、巩固生字与复述寓言故事相结合。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重现生字,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谈收获;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09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