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学设计一等奖|《画杨桃》教学设计 4-6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 .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 .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 .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要求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 .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 .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l 、学会读、写本课13 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 、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 、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 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 自然段。
   1 .指名读第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 .“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 —5 自然段) 。
   1 .默读第2 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 .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 .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 .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
   5 .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123456
   2 .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 2 课时
  教学目的:
   1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 .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 自然段
   1 .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 .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 自然段。
   1 .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 .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 .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 .什么是教诲?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 .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 .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 .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后记:

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观察实物帮助理解。
   3.借助实物、插图想象描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能力训练点: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杨桃实物,重点句子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板书:杨桃)
  2.谁能来和我们介绍介绍杨桃吗?
  师小结:杨桃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有五条棱。在我国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果实。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123456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反馈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四、置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课后深化发展。
  1.熟记生字新词,上作业本。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目标转化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校课文。
  二、逐段深入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a、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像五角星一样。
  b、出示图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c、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d、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e、“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a、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副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什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的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123456
  (板书:要……不要……;是……就……)
  (4)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目标转化
  这节课,将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说话练习,并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二、直接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现在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小黑板出示: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还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三、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内容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四、深化发展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查字典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123456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123456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  教诲  叮嘱
      28 画杨桃           审视
                 老师  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74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