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课文_《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学校

海宁南苑小学

执教教师

陆红

学科

语文

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课前问好(略)

一、猜谜导入

t:同学们,脑袋里有很多成语对不对呀?我们一起来看图猜成语,看谁的头脑最灵活,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树桩。你猜到是什么成语了吗?一起说吧!

s:守株待兔

t:能干!接着看。这是——   有人已经猜到这个成语了,有吗?

s:掩耳盗铃

t:真聪明,果然如此。再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呀?

s:矛和盾

t:这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了呀?

s:自相矛盾

t:是的。从这个成语我们就知道了,矛的长处是可以进攻,盾的长处是可以防守。现在请你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一写,跟我一起书空,好吗?(板书:矛   盾)

s:(学生跟随教师书空)

t:现在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上“矛”和“盾”字。开始吧!写字的姿势要注意。

s:(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t:你们写字的速度都很快,好,请把你们写好的课文纸放在边上好吗?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陆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抛出课题。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二、揭题释题

t:同学们,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今天啊,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也和矛、盾有关。不过这篇课文呀,写的可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s:矛和盾的集合(齐读)

t:预习过课文了吗?

s:预习过了。

t: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课件出示:

       

   (※在word文档中无法做到在圆圈内标注明文字。)左边圆圈里的词语是“矛、雨点般、戳、进攻”右边的词语是“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注意自己读的时候,声音和节奏可以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听清自己的声音了。

s:学生自由读词语,巡视个别指导。

t:教师指名读词语. 

s:矛、雨点般、戳、进攻

t: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

s:戳(chuō)

t:能做个“戳”的动作吗?

s:学生做动作。

t:读另一边的词语。

s: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你有发现吗?

s:“左抵右挡”的“抵”是第三声,她读成了第一声。

t:你的耳朵真灵,真会发现。我们再来读一读。

s:左抵右挡

t:这样就读正确了。仔细看一看,两边词语的摆列你有什么发现吗?

s;一边是跟“矛”有关,一边是跟“盾”有关。

t:你看,你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我们试一试:

女:矛。

 男:盾。

     女:雨点般。

       男:左抵右挡。

 女:戳。

   男:招架。

   女:进攻。

   男:自卫。

t:是啊,通过读词语,我们知道了:矛的长处是……

s:进攻

t:而盾的长处是……

s:自卫

t:这两种武器的功能完全不同,可是课文却告诉我们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课件出示12345

 

 

 

 

 

同学们,平时,你们什么时候听到有人说“集合”这个词?

s:体育课上的时候需要“集合”。

t:课文中的“集合”和平时所说的“集合”有什么不同呢?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说说“集合”意思,行吗?

三、读课文、学课文、悟课文。

s:学生自由读课文。

t:这位同学找到了这样的词语就马上划下来了,真能干,继续读。

s:学生大声读。

t:同学们边读边划的这个习惯真好,哪个同学能来说说找到了哪个词语或哪一句话能说说“集合”的意思的?

s:“合二为一”。

t:她找到了“合二为一”,这个词语在第几段?能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吗?

s:“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合二为一)

t:还有其他的词语和句子吗?

s:“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t:哦。发明了“坦克”就是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t:还有不同的词语吗?再找找。陆老师提醒大家,这个词儿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呢!

s:“集于一身”(师板贴:集于一身)

t:同学们,你们看:把不同物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其实就是这篇课文当中“集合”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看一场他和朋友的比赛吧!

t: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你们感觉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

s: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

t:你想说什么?

s:是一场很紧张的、很激烈的比赛。

t: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你说——

s:左抵右挡。

s:如雨点般。

t: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刺的速度——

s:很快。

t:刺的速度非常密集。

s:难以招架。

t:实在是“难以招架”呀!陆老师现在就想做做这位发明家,你们就是我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

s:好。

(师生合作表演)

t:(教师伸出一只手)你们看,这就是我的“盾”。你们的“矛”在哪里?

s:(学生伸出手指头)

t:(教师“左抵右挡”)

s:(学生“如雨点般刺来”)

t:哎,我实在是“难以招架”呀!我现在要和你们换一换。你们是发明家了,我的“矛”要向你们刺来。

(师生再次合作表演)

t:什么感觉?

s:很累……实在是“难以招架”呀!

s:我觉得有可能会被累死。

s:不容易。

t: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这发明家呀,就是从这场比赛之中得到了启发,一步一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赶快找一找,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的。

s:二、三、四。

t:赶快读读二、三、四段,然后请你看看发明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右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听明白了吗?好,赶快读一读。

s:学生自由读。

t:发明家首先发明了什么问题?

s:盾太小了。

t: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s: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

t:(板贴、看图)同学们你们来看,这就是那个铁屋子,现在发明家就躲在这个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再一次像雨点般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呢?12345

s:盾不会被矛刺到。

s: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矛都断了。

t:是啊,一枪都没有戳到发明家,矛也断了。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发明家实在太高兴了。让我们带着发明家的这一想法一起读读这个段落。

s:“如果矛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我觉得他最像这个发明家。因为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脸上是带着非常高兴的笑容的

s:(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t:做成个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s:不是。

t: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接下来写一写呢?可不可以呀?拿出你的练习纸,赶快写一写。

s:(学生填表格)教师巡视:老师发现,这名同学特别能干,他在写以前是先看书的,可以先看看书再把它写下来。

t:(展示学生作业纸)他用上了课文的中句子写的,可以。再看——(幻灯片投影展示)

t:他是把课文中的句子变成了自己的话写下来的,你觉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

s:用自己的话,抄课文可不行。

s:节约时间。

t:这样写就更加简洁了,对不对?这是谁写的,请你写在黑板上。

t:(继续展示学生的作业纸)他写的是:“他想的办法是把矛从铁屋里伸出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s:他只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

t: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跟课文是一样的吗?你打开课文再对照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s:课文中是写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他写的是把矛从铁屋子里伸出去,顺序有点乱了。

t:仔细看“矛”字。你有发现吗?

s:课文中的“矛”是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的。

t: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呢?

s:因为这个“矛”带有特殊的含义。

t:有什么含义呀?

s:因为矛就是枪口或炮口。

t:你看,多会发现呀!这的“矛”已经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

s:枪口或炮口。

t:这个同学真的很能干。仔细看看你的作业纸,“矛”上的双引号有漏下的吗?(指导学生订正)这个双引号可不能省呀!

s:学生订正。

t:同学们,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了,可是他还不满足。他接着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s:这个铁屋子不会跑。

t:他想出的办法是——?

s: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到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s:履带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s:(读准词语“履带”这个词语并阅读关于履带的资料)

t:发现了吗?有了履带,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

t: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果然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陆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

(师生合作读)

   t: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s:

   s:“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想到这个办法他高兴极了,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s:“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t:这可怎么办呀?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新的办法了——

   s:“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12345

   t:读得还不错。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发明了——

   s:“坦克”

 t: 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把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s :(学生自由练说)

 学生汇报

 s:首先,发明家发现了盾太小了,躲避不了对方的进攻,所以他要把这个盾修建得大一点,像铁屋子一样大。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铁屋子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命,可是却无法进攻,所以发明家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可是问题又来了,这次的问题是铁屋子不会跑,所以发明家安上了轮子和履带。

t:说的怎么样呀?

s:(学生鼓掌)

t:同学们就是像他所说的那样,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威力无比的坦克。这坦克呀,可是在战场上——

s:大显神威(师板贴)

t:读第五段你们看看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s:(学生自由读)

t:指名读。

s:学生读。

t: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s:我看见了他们跑来跑去、哇哇直叫。

s:我看到坦克威武的样子

t:想不想看看坦克威武的样子,我们来观赏一下。

s:(观看视频)

t:现在特别想说什么?

s:坦克太威武了

s:坦克太厉害了

s:太厉害了,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

t:是啊,同学们,你看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如此神威的坦克,多了不起呀!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谁呀?

s:发明家。

t: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你们可以选用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这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s:(学生在练习纸上练习)

学生汇报

s:你把矛、盾的功能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真棒!

t:“功能”这个词语用得真好!

s:发明家你真棒,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s发明家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真棒!

教师订正句子。

s:发明家你真厉害,你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订正句子。

s:(读给身边的同学听)

t:这坦克真是十全十美了、没有问题了吗?

s:太笨重、不会飞

s:坦克不会飞上天,如果飞机投下炸弹,坦克就逃不掉了。还有,就是敌人可以用先进一点的武器从炮口飞进去。

t:他还发现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呢!其实,发明家就是像你们这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教师补充坦克资料)

t:(课件出示: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读。)

t:说的多好呀!“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布置作业

学习伙伴的话。

 

 

 

 

 

 

 

 

 

 

 

 

 

 

 

 

 

这一部分的揭题方式巧妙生动、扎实有效。陆红老师擅于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词语的教学上来,形象地让学生知道了“矛”和“盾”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势。为下文“集合”做好铺垫。

 

 

 

 

 

 

 

 

 

 

 

 

 

 

 

 

 

 

 

 

 

 

 

 

 

 

 

 

 12345

 

 

 

 

 

 

 

 

 

 

 

 

 

 

 

 

 

 

 

 

 

 

陆老师匠心独具地把课题“集合”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体现了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但是这一部分,陆老师的语言过于啰嗦,评价语有些简单没有起到真正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经常犯下的错误。

 

 

 

 

 

 

 

 

 

 

 

 

 

 

 

在这里,陆老师犯了一个错误。学生说“刺的速度很快”是对的,教师却说“刺的速度密集”。我们在上课时也在不经意间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作为教师应该多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陆老师用生动形象地模拟比赛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如雨点般刺来”和“难以招架”感觉。从而进一步明白矛和盾的长处。

 

 

 

 

 

 

 

 

 

 

 

 

 

 

 

 

 

 

 

 

 

 

 

 

 

 

 

 

 

 

 

 

 

 

 

 

①学法的指导。

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陆老师没有采用生硬地讲解来向学生说明双引号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双引号的意义。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会使用双引号,印象一定会十分深刻。

 

 

 

 

 

 

 

 

 

 

 

 

    补充资料的时间恰到好处。并在朗读中学会“履带”一词,图文对照,记忆深刻。

 

 

 

 

 

 

 

 

 

 

 

 

 

 

 

 

 

 

    理清学生思路。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陆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学生说话的指导扎实、有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这同样是这节课的意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科学家成功的道理。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34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