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孔子拜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今天下午,我组织了全区本学期第二次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上次(9月11日)重点进行了全册总的和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分析。今天重点进行了第三至五单元的教材分析。会上,我向老师推荐了一篇非常好的教学案例。现推荐给更多朋友,让我们共同学习和研讨。

《孔子拜师》——吾师也(转贴)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姚金中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选择了《孔子拜师》。可孔子对三年级孩子来说,距离太远了。能上得好吗?我心里悬悬的……
    时间还充裕。我开始行动了。一日早读,我试探着问大家:“谁知道孔子?”
    全班五十几人只稀稀拉拉、犹犹豫豫地举起四只小手来——果不出我所料。不用说,即使举手的同学对孔子也知之甚少。
    我没有多问,作出满脸愁苦状:“唉,学校要听我上《孔子拜师》课,可我只知道文中讲的孔子、老子都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对他们的了解也不太多。我想收集孔子和老子的资料,你们能帮帮我吗?”
    “老师,我家有《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面肯定有孔子和老子。”
    “老师,我回去查,我家的书很多。”
    “放学后,我们几个到书店去,一定能找到!”
    “我回家上网,在google里输入‘孔子’、‘老子’,准能有收获。”……
    我立刻由愁苦转为惊喜:“能把你们找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吗?”
    第二天早读,一进教室,我真的惊呆了:一只只小手高高举着,摇晃着,一本本大的、小的、厚的、薄的书在空中向我点头,漾在孩子们脸上的是探获宝藏般满足的笑……
    “啊,真想不到我班同学能收集到这么多的资料。真了不起!”我走进孩子们中间,端详着孩子们纷纷递过来的各异的资料,和孩子们共同感受着快乐,却又作愁苦状,“这么多书,一定有好多好看的,可我又不能全部看呀。急死我了!”
    平日里最机灵的小婷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每人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推荐给您。”
    “老师,我把我查的资料已经用e-mail发到您的电子邮箱里去了。不信,您打开看看。”说话的是我班的电脑高手小哲。这可出乎我的意料。
    “真是好主意!太谢谢了,不想把你们的发现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么?不如在我们的早读课来个‘孔子、老子资料汇报会’怎么样?”
    “吔———” 
    “不过,”我抬双手,控制一下沸腾的教室,“光靠早读时间还不够,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也可以交流交流。愿意吗?”
    “好,今天的‘孔子、老子资料汇报会’正式开始!”看到孩子们欣喜又急切的目光,我得赶紧满足他们。 1234
    孩子们一个一个站起来,捧着自己最得意的资料,兴奋的小脸蛋上透着红光。我专注地听着每一个孩子那稚嫩又自信的读书声,不时点头赞许。也许是被读的内容吸引了,也许是我的专注对大家的感染,教室里真静,静得只能听到这位同学朗读的声音,即便不时因不认识的字而读得不够连贯,同学们依然听得那么津津有味……
    “孔子、老子资料汇报会”一直在早读课上延续着,课间是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交流,而我的电子邮箱里已满是孔子、老子的资料,邮件的作者都是我熟悉而又亲切的名字。孔子、老子的生平,关于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他们取得的成就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还有孔子的名言,孔子的文化节……
    上公开课了。同学们广博的知识,精彩的表现让听课的老师们惊叹,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驾轻就熟。我只记得,在课堂上最“出彩”的是当我描述老子传授孔子知识表现出诲人不倦的品质,而担心“诲人不倦”孩子们不易理解时,又是小婷站起来说:“老师,您辛勤地教育我们,您就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我也好一阵激动:“谢谢你,老师会努力的!”
    这是一节不错的课。我悬着的心放下了:“谢谢同学们,下课。”
    可真的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讲台旁一下子围上来一圈又一圈的同学。他们已全然不顾在众多听课老师面前的规范,他们意犹未尽,滔滔不绝地延续着课堂上的精彩:
    “老师,孔子拜的老师不止老子一个,我知道他跟师襄学过琴,拜过小孩子、渔夫为师,哦,还拜过动物为师呢。”
    “老师,我还会背孔子的其他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老师,孔子真了不起!我好想到他的故乡曲阜去亲眼看一看孔府、孔庙、孔林。”
    “老师,我还知道孟子也是一个大思想家,他的观点和孔子差不多。”
    “啊,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太伟大了!”……
    是啊,孩子们太想表现自己了。于是,我提议,本班将举行一次手抄报展览,继续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发现,也可以再去收集其他先贤如孟子,庄子,墨子,孙子等的资料。手抄报的名字就叫“中国古代文化的巨人”。
    脑海里清晰地回荡着《孔子拜师》课堂上学生给我“诲人不倦”的评价,我也一直为文中先圣们的高尚品行而感动。打开孩子的“成长记录袋”,抚摸着一张张稚嫩又充实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巨人”手抄报,我忽然悟出:我不也正在“拜师”么?——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散发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文本,全新的教育理念。

    反思一得: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从他们身上我得益匪浅。《孔子拜师》的人文内涵让我感动,她提供了我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平台。本课的教学过程一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文本,立足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综合性学习和运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每位教学实践者的良师。1234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孔子拜师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有关孔老夫子的课文。我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大家知道,以往的教材是没有孔子的,孔老二被打倒了,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是不是?现在不同了,中华民族要复兴,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要跟着上去。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强?这些都是大问题。前不久刚刚去世的任继愈老先生,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生前曾经感慨地说过,家国要有支点,家国的支点必须落在文化上。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两千多所,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的文化输出战略,中华民族要复兴,文化的复兴一定是重中之重。美国人通过好莱坞输出他的文化,我们呢,通过孔子学院输出中华文化。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壮大,必须通过教育。
我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解读《孔子拜师》的,可能过于宏大、过于崇高了。宏大就宏大吧,反正宏大也不犯法。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孔子向谁拜师?老子。那时孔子在鲁国,山东曲阜,老子在天子脚下,河南洛阳。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总算到了洛阳城门口,老子站在城门口,迎候孔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其实,老子当时的角色,跟任继愈老先生是一样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能够读很多书,读很多经典,所以老子特别有学问。
就这么一段文字,我们不妨用心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语文点。我说两点,第一点,大家看,老子说了一个词——“迎候”,很有些味道。说“迎候”,不说“等候”,也不说“恭候”。这也就是老子,说话的度、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不信,你用“等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等候。”什么感觉?没感觉。“等候”,中性的,不冷不热,没有温度。是不是?你再用“恭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恭候。”什么感觉?矫情!太过了!这不是老子说的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味道不一样,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什么?一种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教而教,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读老子都断章取义,只强调“无为”,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吗?老子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他没避世,没放弃,没消极等待。不教而教,就是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说话,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不告诉你,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育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人格魅力。老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在这里迎候”,不教而教。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孔子的老师?就从这时开始。“迎候”值得嚼一嚼,否则,老子要生气的。
第二点,孔子说“学生仲尼,特地来拜见老师”,能这样说吗?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里改称“仲尼”,行吗?这个有点难,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到“五四”已经基本断了,我们现在去传统是非常厉害的。传统中,中国人的名字是非常讲究的,通常一个男子,他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名、字之间是有关联的,或近义、或相对、或用典。毛泽东,姓毛,名泽东,字润之, “润”、“泽”二字同义。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为什么是“翼德”?他要飞,要飞就得有“翼”不是?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有了羽毛,长空万里任我行。当然,名和字也有区别,这就涉及到我们传统中的“礼”。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叫名,或者可以叫字的,这后面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里排行老二,绰号孔老二。孔子有个哥哥,是个瘸子,孔子的母亲颜氏,因为生了个瘸子,心有不甘,就跑到曲阜附近的尼山去求神,去祈祷,希望再生个孩子,能健健康康、齐齐整整的。结果,精诚所至,生下孔子。为了感谢尼山之神,父母就给孔子取了这样的名和字。名“丘”,丘是小山的意思,指的就是那座尼山。字“仲尼”,仲指排行老二,伯是老大,尼指尼山,因为正是尼山之神给孔子的父母带来好运。名和字在起法上是有区别的,“名”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父母给他起的,一般情况下供父母、师长叫唤,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对人自称时,为表谦卑,也叫“名”。“字”呢,是长大以后取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弱冠之礼”,即成人了,就可以有自己的“字”了。“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第一,平辈之间;第二,朋友之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礼。1234
课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是合乎礼制的。因为,孔子要拜老子为师,老子自然就是他的师长,在师长面前必须谦称自己的 “名”,而非“字”。一称“字”,跟老子的关系就扯平了,这对儒家祖宗孔子来说,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再看老子,他说:“你就是仲尼啊。”显然,老子把孔子当朋友,他没有以老师自居。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对孔子来说,感觉特别亲切,对老子来说,他降低了身份,他总是以谦卑之心面对天下。你看,这又是一种不教而教。这里,语文——孔子的名与字,文化——名字后面的传统礼制,有着内在的一致。作为学生,也许对此浑然不觉;作为语文老师,就该敏感一点、清醒一点、警觉一点,因为,那正是语文的事儿,更是文化的事儿。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799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