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原文】最后的姿势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报道与课文的区别,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了解报道与课文的区别,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的姿势.。这件事最早来源于网上的一则简短报道:请同学们看看这则报道,再默读一下课文,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课文与这则报道的最大不同。

二、地震来临的句子

课文中哪里描写了地震的来临?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我们读书还要进行想象,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聚焦这里,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读。

4、出示三句话。这是课文中描写地震情形的几句话,让我们感到处处危急,报道中有这样的环境描写吗?

让我们连起来读,把我们的想象、感受融进去。

三、谭老师的反应:

1、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谭老师是什么反应?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迟疑,读。

(2)谭老师临危不惧,在他的指挥下,大部分同学逃了出去,但还有四个同学来不及逃走,谭老师这时是怎么做的?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找出动词。拉、撑、护,你读出了什么?

(2)让我们们把时间定格下来,想一想,在立即的背后谭老师会想些什么?

(3)瞬间的反映中看出了他对学生的关心、责任。想想谭老师平时是怎么做的?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这句话,包含着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动作,他还是(无私大爱、沉沉的爱、对学生的希望、英勇、顽强、恪尽职守,师德崇高……)

(2)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姿势!再读句子,把你的体会送到句子中。

(3)报道中有这样的正面描写、细节描写吗?

四、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的评价吧!

1、出示课文中三段话。读。

2、这些话,谭老师听见吗?但我宁愿相信,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听见,如果你是他的同事、学生、朋友,你会说什么?

说话:谭老师,你是这样的人,()。

3、这些侧面的描写,报道中有没有?

课文通过环境的渲染、细节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让我们感受到:

五、感受精神:

1、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12

(1)读。诠释?这段话中,谭老师用语言了吗?用什么来诠释?(生命、姿势、行为)

(2)在课文中,谭老师还用别的什么方式来诠释了什么呢?读读1-3自然段,这些,报道中有没有?

2、谭老师走得有些匆忙,但我们相信,他是从容而宽慰的,雕塑家刘浪为他塑了一张像。学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我们从这最后的姿势中感悟了很多很多,千言万语,请把你想说的告诉同桌。

3、雕塑家为他塑像,作曲家为他谱曲,作家为他写文,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130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