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

14、鹿和狼的故事

教材简析

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

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狼和鹿的故事。第二部分讲鹿和狼与森林的关系。第三部分讲的是人们对狼与鹿的认识同现实相悖。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课文用不容置辩的事实来说明一个道理,生动、深刻,很有说服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重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并标好节次。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想课文有几部分内容组成。

2、大致了解作者及课文中的美国中统情况。

2、收集生态失去平衡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预习诊断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点问题不大,但对说明文有几部分可能难以读懂,对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让学生明白道理,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达标教学

目标分解

教学操作内容、程序(实施)

一、用动画故事、多媒图片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

12345一、用动画故事,激发兴趣,

1、同学们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都听过哪些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用那些词语来形容狼?

狼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这样差,那么你脑海中的鹿是怎的?

多媒体出示:鹿和狼的图片

找一个词语形容,送给它们

师小结:鹿美丽善良,狼凶恶残忍,这就是千百年来人对这两种动物的看法。

2、如果现在鹿和狼发生了冲突,你的第一反映是什么?

二、多媒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

导题:在20世纪初,美国凯巴伯森林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个鹿和狼的故事。(板书:鹿和狼的故事)

通过预习,你能简要地说说故事的内容吗?

二、对比质疑,确定重点

 

 

 

 

 

 

 

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图片茂盛的森林),教师讲解:这就是美国亚里桑那洲的凯巴伯森林,在20世纪初叶,这里还是松衫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中出没。而到了1942年,这里却成了这幅光景(出示荒凉的图片)那里只剩下一些病鹿在苟延残喘。

2、质疑

看了这些画面,现在你心里面最想知道什么呢?

(总结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

自学提示(幻灯

1、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有新的认识的句子

2、当读到你觉得想说些什么的或要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请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哪些地方不懂的,你就在那里写上批注,或者和同桌一起讨论。

四、张扬个性,深入评明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重点指导:

1、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完全消灭凶残的狼?”再度课文,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1)、大量的捕杀狼,鹿成了凯巴伯森林的“宠儿”,数量大增。

(2)指导朗读 (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3)鹿毁灭了森林,你从那个语句读出来的?

(4)省略号表示什么意?

2、除了在变化还有什么也在变化呢?从哪里看出?

(2)找出句子,指导朗读 (

(3)鹿发生什么变化呢?(出示幻灯

(4)鹿死的原因:饥饿、疾病

a、假如你是凯巴伯森林中的病鹿,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

五、深究课文,突出重点。

 

 

 

 

 

 

 12345

 

 

 

 

 

 

 

 

 

 

 

 

 

 

 

6、联系实际,明白道理

五、深究课文,突出重点

你还读懂了什么?

(1)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2)       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狼和鹿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

制约、相互联系的?(幻灯片)

(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鹿的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幻灯片)

(没有了危害鹿群的狼后,森林中的鹿就增多了,大量的鹿群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鹿群也大量死亡,疾病流行,鹿群数量骤减……)

3、说话练习

 罗斯福下令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保护者”,因为————————————————————。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因为——————————————— —————。(幻灯片)

4、启发:提问,如果你是森林中的鹿,你觉得自己是真的“罪魁祸首”吗?

5、那么到底谁是“祸首”呢?(是无知的人类,人类的无知)

6、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7、师小结:是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链都会带来严重的灾难,我们一定要尊重这一课文

幻灯片)

8、具体朗读最后一节

9、生物界还有许多这样相互制约的例子,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

10、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警示人们的话。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1、  朗读全文12345

2、  者通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说明道理?

3、  师小结(出示幻灯)

目标达成练习

★  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罗斯福下令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保护者”,因为————————————————————。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因为——————————————— —————。

★     ★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警示人们的话。

 

板书

 

教学反思

《鹿和狼的故事》是第四单元的选读课文,这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上这篇课文时,学生已学完了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已有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积极倡导学校本学期提出的“目标教学模式”,重视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学朗读自主感悟学习方式,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设计了有悬念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重难点。

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前后的巨大变化,并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1、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导入畅谈之后,我利用课本插图,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让学生想象:葱绿的树木,清澈的小河,吃草的鹿群,在枝头歌唱的小鸟,明媚的阳光……凯巴伯森林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生机勃勃起来。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想象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自然引出下面的教学。

2、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想象探究”的设想展开。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4000——10万——6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想象并交流数字背后的故事:森林里一片枯黄,树木都剩下光秃秃的枝条,鹿群无精打采,饿死的饿死,病倒的病倒……由此学生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森林的死气沉沉和灾难的严重性。12345

3、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 “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谁是真正的“祸首”——是无知的人类,人类的无知。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平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努力改进。

1、个人教学水平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比较紧张,思路不够清晰,有一个环节重复体会,导致没有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课堂练笔时间比较少,没有安排写的练习。教学中没有有机地挖掘文本空白,训练学生小练笔。

    3、学生回答问题、感悟文本内涵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115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